贞观二年的蝗灾 光绪三年大旱灾
咸丰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十年 。在这十年中,中国遭受了许许多多的天灾人祸,是中国近代史中令人瞩目的一页,也是至今让人抚案深思的时代 。1851年至1861年中国发生了黄河的水灾及百年的大改道;另一触目惊心的天灾是蝗灾 。
根据史料记载,咸丰皇帝在位十年就有七年的蝗灾,“飞蝗七载” 。从咸丰二年(1852年)起,到咸丰八年(1858年),广西、直隶、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陕西、湖南、江西等省先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蝗灾 。
在连续七年的蝗灾中,广西首当其中 。这个历史上蝗虫罕至的省份,在1852-1854年的三年中,连续发生了较大规模的蝗灾 。在一篇题为《论粤西贼情兵事始末》的文章中提到了1852年底的灾情:“柳、庆上年早蝗过重,一二不逞之徒倡乱,饥民随从抢夺,比比皆然” 。
到咸丰三年(1853年),广西的蝗灾再度发生 。柳州和浔州一带“有飞蝗停集”,并有“蝻子滋生” 。咸丰四年(1854年),蝗虫继续在广西肆虐 。由于蝗灾的严重,朝廷蠲缓了这些地区的“新旧额赋” 。到了咸丰六年(1856年),夏,蝗虫又起,飞翳天日,栖树枝折,复值岁饥,木叶草亘,人虫争相取食,衰鸿遍野,卖男鬻女”(民国《钦县县志》) 。
京畿地区直隶,在咸丰四年(1854-1858年),连续五年发生了蝗灾 。前两年灾情稍轻 。到了咸丰六年(1856年),直隶地区的蝗灾骤然加重 。这年从夏到秋,直隶地区天灾不断,旱灾、蝗灾、水灾、在三四个月内相继发生 。民国《霸县新志》记载:“夏旱,蝗,秋大水 。”《清稿史 。灾异志》载:“八月,昌平蝗,邢台蝗,香河、顺义、武邑、唐山蝗 。”民国《平谷县志》载:北京“八月初七日至初十日飞蝗蔽天,自南大至,晚禾伤损 。”显然,直隶地区虽有水旱之灾,但为害最烈的是蝗灾 。入秋以后,直隶地区有近70个州县受到了飞蝗的袭击 。咸丰七年(1857年)、八年(1858年),直隶持续蝗灾 。一些地方已出现“春无麦”、“五谷茎俱尽”的严峻局面 。
这一时期的蝗灾,也祸及到河南 。从1855到1857年,河南在遭受铜瓦厢黄河大改道所致水灾的同时,又连续三年遭受蝗灾 。1855年,河南只有南阳一带有“旱蝗民饥”的记载 。次年,遭飞蝗侵袭的地区一下子就扩大到16个州县,飞蝗猖獗之时,也是金秋时节 。成群结队的蝗虫自天而降,停留之处,禾稼俱尽 。咸丰七年(1857年) 。时任安徽布道使的李孟群,原籍河南光州 。他在一份奏折中谈及家乡的情景时说:“秋间蝗灾较早,一食无余,民间之苦异常,有数十里无炊烟者 。”
山东也惨遭蝗祸 。咸丰三年(1853年)“夏,武郡蝗虫蔽日”(咸丰《武定府志》) 。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蝗从南来,飞蔽天日.集田害稼”(宣统《重修恩县志》) 。
咸丰六年(1856年)“五月,飞蝗遍野 。六月,蝻生,食禾害稼”(民国《定陶县志》) 。咸丰七年(1857年)“夏旱,六月飞蝗蔽日”(光绪《郓城县志》) 。(斯末信斋文篇)说:“蝗灾以后,野无青草,马多瘦毙 。”《东平县志》记述:“六年(1856年)飞蝗遍野,饥馑存臻,盗贼蜂起 。”《牟平县志》记载:咸丰七年(1857年)“飞蝗蔽野,食禾稼几尽,灾难频仍 。”
咸丰六年和七年(1856、1857年),山西也遭受了蝗灾 。古谚语:“蝗虫不吃山西 。”据说,这是因为太行山遮罩,蝗虫难以入境 。但是,咸丰年间的蝗虫.照样在山西逞凶施虐 。两年间,交城、文水、平陆、芮城、平定等地先后被蝗虫侵害 。雍正《辽州志》记载:咸丰七年“秋七月至望复返,群飞蔽日,食禾太甚 。”
【贞观二年的蝗灾 光绪三年大旱灾】咸丰五年至七年(1855─1857年),江苏省也连续三年发生蝗灾 。咸丰五年,苏南的无锡城中祟安寺内一棵“十围粗”的大桑树,桑叶被蝗虫食尽,枝干也因此被折 。桑树如此,田地里的农作物就可想而知了 。咸丰六年,江苏大旱 。干旱年月,蝗虫为患 。这年的夏秋间,六合、镇江、金坛、孟锡、金匣、常熟、嘉定、南京等地区都发生了蝗灾 。《中兴别记》中说:是夏,旱、蝗.江北大饥,斗栗值金一两 。”蝗灾一直持续蔓延,到咸丰七年(1857年),江苏各州县都有蝗虫为患 。
与江苏就邻的安徽与浙江,在这一时间也遭受了蝗灾 。咸丰六年(1856年).安徽皖北大旱 。民国《太和县志》记载:“旱,飞蝗大至,食禾几尽 。”次年,皖南潜山一带再次出现蝗情 。据有关资料记载,有些地方蝗虫落地,厚达五六寸,最厚处竞有1尺多 。
推荐阅读
-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哪些?
- 宿湖中白居易赏析 绝句二首苏轼
- 分析十二星座的放荡不羁
- 尽量选当年的新茶买吧,新茶陈茶哪种更好
- 什么叫做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有多假
- 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 36计第二计围魏救赵的故事
- 本科一批、二批和三批的区别
- 三十六计第十二计故事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的内容
- 二 五味子酒的功效与作用
- 二 常山酒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