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庸调制的内容及意义 租庸调制是哪个朝代使用

【租庸调制的内容及意义 租庸调制是哪个朝代使用】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租庸调制评价怎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租庸调制简介
租庸调制 , 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 , 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 , 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
此制规定 , 凡是均田人户 , 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 , 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的制定和实施须均田制的配合 , 一旦均田被破坏 , 租庸调法则会随之失败 。
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 , 又不断土地兼并 , 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 , 男丁所得土地不足 , 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 , 使农民无力负担 , 大多逃亡 。
安史之乱后 , 朝廷负担遽增 。唐德宗年间 , 改行杨炎的两税法 , 以征收银钱为主 。
租庸调制的内容
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 , 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 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 , 闰年加二日 , 是为正役 , 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 , 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 , 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 , 这称做庸 , 总体而言 , “纳绢代役即为庸” , 也叫“输庸代役” 。
国家若需要其服役 , 每丁服役二十天外 , 若加役二十五天 , 免其调 , 加役三十天 , 则租调全免 。通常正役不得超过五十日 。
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 , 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 , 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 , 损失十分之七以上 , 赋役全免 。制度不夺农时 , 合理解决就业问题 , 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制度 。
租庸调制的作用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 , 租调数量比北周轻 , 农民服役时间也短 。后来又规定" 民年五十 , 免役收庸" , 即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 。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 , 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体制 , 实行租庸调制 。唐朝的租庸调制不再有年龄的限制 。
唐初施行租庸调制时 , 运作良好 , 人民生活安定 , 国家收入稳定 。但自安史乱后 , 户籍失修 , 生产破坏 , 国家支出大增 , 旧有的租庸调制已不合时宜 , 不得不以两税制取代之 。
租庸调制失败的真相
租庸调破坏的真相是因为均田制的破坏 。租庸调制是要配合均田制的 , 其后均田制破坏 , 租庸调亦不可行 。
唐代人口不断增加 , 到后来政府已无足够土地实行均田制 , 领田者所得土地不足 , 但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 , 使农民负担不来 , 唯有逃亡 , 而造成租庸调制的破坏 。
另外 , 唐中叶后 , 土地兼并重 。均田令虽然禁止买卖田地 , 但经府批准 , 田地仍可转让 , 使免课户如官僚 , 寺院等可以兼并土地 。
失去土地的课户仍要纳租庸调 , 故在无法负担的情况下不得不逃亡 。大量课户的逃亡 , 使政府的征税对象减少 , 削减国家税收 , 由此可见租庸调的破坏是因均田制的破坏 。
又租庸调制本身存在不少漏洞 , 以致后来不得不破坏 。首先 , 课户与免课户的区别 , 使免课户无须负担负役 , 并且享有占田占地 , 建立庄园的特权 , 而且原本针对免课户的户税和地税 , 也由课户一并承担 。
而租庸调中的定额税率 , 在人人领田一百亩的情况下是公平 , 但到后来人民领田许多不足百亩 , 而却要缴纳与领田百亩一样的税额 , 是绝对不公平的 , 故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 , 租庸调不可行 。
唐代是典型的封建等级社会 , 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 , 享有免税免役特权 。
这些特权的存在 , 无疑是对租庸调制的侵蚀 。贵族官僚户、庇荫户的不断扩大及其逃避租庸调行为 , 从一个具体方面对租庸调制造成了瓦解破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