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茶,可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学问之一 。广袤的山川水土、数千年历史的积淀,留给了我们数以万记的茶叶品种,往往会让刚开始喝茶的朋友一头雾水 。所以,了解一下中国茶的分类标准,就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意义了 。
在说具体的茶叶分类前,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茶制茶工艺的历史演变 。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 。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 。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 。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
魏晋南北朝时期
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 。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 。出现许多清淡家 。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 。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 。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 。饮茶就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公元780年茶圣陆羽《茶经》中说道,是形成的唐代茶文化标志 。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僧人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有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 。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 。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 。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 。
明代以后(距今400年),在生产炒青绿茶的基础上,新的发明创造不断出现,因而相继产生了新的茶类,如黄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等 。最终形成了下图所示的中国茶大家族 。
顺着上面这张中国茶族谱,来说说中国茶的分类 。之所以一直说“中国茶”,是因为在其他国家,茶叶分类的方法真的是五花八门 。比如欧洲仅将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日本将茶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和再加工茶等 。
我国以前茶叶分类方法也很多,有的以产地划分,有的以采茶季节划分,有的
以制造方法划分,有的以销路划分,有的以品质划分 。以上这些分类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不够完整 。现在对茶叶的分类,基本上是根据茶叶制造方法,结合茶叶品质的特点来分类 。2014年国家颁布了GB/T 30766-2014《茶叶分类》国家标准,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定版的 。国标将茶叶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2种 。基本茶类就是我们常说的6大茶类,再加工茶是在6大茶类成品茶基础上,经过再加工而形成的茶品,比如最常见的茉莉花茶,就是先有了绿茶,然后在绿茶中拌入茉莉花进行窨制而产生的茶品 。
推荐阅读
- 有哪些好听的茶名?
- ?中国茶叶大省都有哪些名茶!
- 大红袍功夫茶艺的关键,中国茶艺归纳综合先容
- 地方标准规范茶叶市场,欧盟加大堆中国出口茶叶的检测
- 中国最好的柴油发动机是什么?
- 全国最便宜海鲜在哪里?
- 茶艺基本知识介绍,中国三峡第四届茶文化艺术节将于15日开幕,茶文化
- 茶叶分类知识览图,中国六大茶类分类图
- 高香红茶的茶底怎么煮?[红茶]
- 中国五大传统节日是哪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