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治法:寒则灸补,热则泻针出气 。
针刺方法一般直刺0.3~0.5寸,避开桡动脉 。
直刺0.2~0.3寸,局部有酸胀感[7] 。
注意:穴下有桡动脉,针刺时应避开动脉 。
艾灸方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
注意:不宜瘢痕灸,禁直接灸 。
太渊穴解析太渊为经穴名(Tàiyuān LU9) 。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代号LU9 。别名大泉、太泉、鬼心 。属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五输穴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八会穴中的脉会 。太即甚大,有旺盛的意思,渊即深潭,此穴位局部深陷如渊,脉气旺盛,故名太渊 。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咳血,唾血,咽喉肿痛,胸痹,胸闷,胸痛,胸背痛,心痛,心悸,噫气上逆,腹胀,噫气,呕吐,呕血,心绞痛,无脉症,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腕痛,手腕无力,半身不遂,肋间痛,掌中热,目生翳膜,咽干,聋哑,无脉症,经闭,痛经等 。
太渊的别名鬼心穴、太泉穴:《备急千金要方》、大泉穴 。
太渊 。太,大也,极也 。渊,深涧也,言穴之形态也 。该穴之名乃从类象的角度描述穴位微观下的形态特征,指肺经水液在此散化为凉性水湿 。因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如经水从山之顶部流入渊之底部,故名 。
太泉 。太,大也 。泉,水流、源泉也 。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且如瀑布飞落而下,为山上落下之大泉,故名太泉 。
鬼心 。鬼,与神相对,神处为天,鬼处为地,鬼在此代表地部 。心,内部也,中心也 。鬼心之名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流向地之地部 。
肺经俞穴 。俞,输也 。指本穴为肺经经脉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穴位 。本穴的气血为地部的经水,流行方式是从高位流向低位,如瀑布飞落而下,经水落下之时向空中散发大量凉性水湿之气,为肺经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之处,故为俞穴 。
太渊穴出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 。
穴位名解太即甚大,有旺盛的意思,渊即深潭,此穴位局部深陷如渊,脉气旺盛,故名太渊 。
太,古作大,同大而有加甚之义 。《说文解字》段注:“后世凡言大,而以其义形容未尽则作太” 。渊有深义,又指口中之津 。太渊为神话传说中的天池 。口之津与肺之脉内外相应,亦天地合气水津四布之象,为本经原穴 。“原”意为“源”,乃生命之源之意,故原穴为本经脉气之源,指脉气深聚之处,因而称为太渊也 。
【太渊穴】特异性:手太阴肺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
《医宗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 。
《针灸甲乙经》:病温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刺太渊,留针一时取之 。若未满五日,禁不可刺也 。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 。臂厥,肩膺胸满痛,目中白翳眼青,转筋,掌中热,乍寒乍热,缺盆中相引痛,数咳,喘不得息,臂内廉痛,上膈,饮已烦满,太渊主之 。狂言,太渊主之 。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口僻,刺太渊,引而下之 。
《针灸大成》:主胸痹逆气,善哕,呕饮食,咳嗽,烦闷不得眠,肺胀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痛赤,乍寒乍热,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脉涩,咯血呕血,振寒,咽干,狂言,口僻,溺色变,卒遗矢无度 。
研究进展对肺功能有明显调整作用:用肺功能测定仪检测针刺太渊后肺通气功能障碍者的肺功能,结果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者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肺活量的比值及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量数值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太渊有改善肺通气量的作用,可使肺呼吸功能加强 。
针刺太渊穴可降低气道阻力,改善肺通气量,使肺的呼吸机能加强 。
对血液运行失常及出血等疾患有较好的疗效:临床观察表明,针刺太渊对咯血及脑出血均有显著效应 。
对血压有较好的调整作用:临床观察表明,针刺太渊对3期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
临床观察,针刺太渊穴对咯血及脑出血均有显著效应,对血压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对三期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