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荡气回肠的玉林茶魂

茶叶曾经是玉林农作物“版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 ,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在很短的时间内它就沦落成“版图”中很不起眼的“小不点” 。在其漫长的徘徊挣扎期 , 有一些人仍然苦苦执著于要重振其昔日的荣光 , 屡败屡战 , 终于在新世纪来临之时 , 玉林的茶叶慢慢有了恢复发展 。在其起起伏伏的波浪线的背后 , 活跃着的这些茶农、茶工、茶商们辛勤劳作、殚精竭虑的身影 , 它们传递着一个信息:玉林的茶叶是有灵魂的!是的 , 正是这些人与它相关的故事构成了玉林茶叶当代“人文历史”中精彩的一页 。
其兴不易其衰却很快
如果现在说茶叶是玉林特色农作物的“贵族” , 肯定没有人信 , 因为就目前其种植面积、产值来说在玉林农业这个“大盘子”里中是微不足道的 , 现在玉林的茶叶种植区最大的在兴业县 , 大概有1044公顷 , 其次在容县松山 , 有66公顷左右 , 另外在福绵石和镇还有茶山26公顷 , 其他的博白、北流等县(市)的茶园面积全部加起来最多有30多公顷 。
然而追溯历史 , 我们可以发现北流的茶叶种植最早可以追及到唐朝 , 据《新唐书韦丹传》载:宪宗时韦丹任容州(今广西北流县)刺史“ 教民耕织 , 止惰游 , 兴学校 , 屯田二十四所 , 教种茶麦 , 仁化大行 ”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 , 当时的官府已从政策上鼓励当地民众种茶 , 之后茶叶种植在北流一直在缓慢地不断发展 , 当时上岭、白塘、窖山、冻水四地茶区的茶叶闻名遐迩 。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 , 玉林的茶叶种植达到了最高峰:广西是全国茶叶主产区 , 原玉林地区则是广西最大的茶叶产区之一 , 而且茶叶成为当地最大的出口创汇商品 。其中博白、北流两县的茶叶生产规模来说不仅是在广西 , 在全国茶区中排位也是非常靠前的 ,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博白还曾被评为全国十大茶叶生产发展县之一 。
然而其兴并不容易 , 其衰却是很快 , 20世纪90年代后在很短的时间内 , 玉林茶区面积迅速减少 , 在博白、北流两大茶区 , 其茶叶的种植、加工到现在可能也恢复不到其高峰期的10% 。这样的兴盛、衰落与一种叫“红碎茶”的产品密切相关 。红碎茶是适应欧美人饮用的一种红茶产品 , 是国际茶叶市场的大宗产品 , 目前占世界茶叶总出口量的80%左右 。而红碎茶的生产在我国大规模生产仅仅有30多年时间 , 20世纪70年代初 , 国家根据出口创汇的需要和广西发展红碎茶的优越条件 , 确定桂南为发展红碎茶的重点地区 。自治区对农场或农户实行茶叶生产的化肥和原粮奖售政策 , 茶叶种植因此迅速在玉林地区升温 , 像现在的玉林茶叶主产区——福绵区石和镇、兴业县山心镇都是在那时发展起来的 , 广西农垦在玉林地区包括桂南农场在内的4个农场也大规模地发展种植茶叶 , 各地办茶厂的积极性也异常高涨 , 据容县松山镇的三茗茶厂总经理蔡汉言说:“当时的容县各镇都由当地政府或供销系统办有茶厂 , 三茗茶厂的前身——松山红碎茶厂就是这样办起来的 。”
红碎茶出口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1988年 , 在当年达到历史最高峰后 , 受国家政策调整及国际市场影响 , 1989年市场急转直下出口产值迅速回落 , 以后继续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 对转型准备不足的茶厂纷纷倒闭 , 茶农也淘汰了茶树改种其他作物 。容县的10多家茶厂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仅剩下的松山茶厂 , 也是奄奄一息了 。
“没落贵族”的沉沦挣扎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 , 玉林茶业一直在沉沦中挣扎 , 苦苦寻找自己的复兴之路 。这里面不乏一些很有意义的探索 , 有的坚持下来了 , 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的没有坚持 , 留下很多遗憾 , 但是无论成功、失败 , 它们都沉淀下来成为玉林“人文茶史”中很有价值的思想财富 。
20世纪90年代的北流市早已不复“全国茶叶生产基地”的荣光 , 昔日的四大名茶区只能是一些老年人的回忆了 , 唯独北流市茶厂还在顽强地生存着 , 这个位于山青水秀的勾漏洞景区附近的茶厂在大家都满足于红碎茶出口订单时 , 独辟蹊径开发了茉莉花茶 , 于是在所有茶厂都处于水深火热中时 , 它却活得相对滋润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采访人员曾经采访过这家茶厂的负责人 , 据其介绍茶厂因为开发了茉莉花茶这个品种 , 还在北流西埌、新圩等地发展起过千亩的茉莉花种植基地 , 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 。当时的《大众报》(现在的《玉林日报》)还多次介绍过茉莉花种植这个“明星产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