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晶,个创意成就个产业

编者按:在创新体系中 ,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那么 , 小微企业在创新中如何利用平台?本文提供了案例——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可以和平台合作 , 将项目慢慢“孵化” ,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一个创意变成一个产业的故事 。
2009年11月 , 从美国回来的旷双远博士带着普洱茶原料与实验室小试成果 , 只身一人来到张江 , 找到上海中药制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志远 , 说:“我没有公司 , 没有更多资金 , 只有这个项目 。你有技术 , 有平台 , 能不能帮我做?”
在得知旷双远要把普洱茶原料做成像速溶咖啡一样的颗粒剂后 , 刘志远也兴奋起来 。在一番论证后 , 刘志远决定给力旷双远 。
两年多后 , 梦想成真 , 旷双远成立了公司 , 融到了资金 , 朝着产业化发展 。旷双远感慨地告诉笔者:这一切源于中药现代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 科研转化+技术培养+产业推广的模式能让好的创意成为现实 。
研发
刘志远所负责的中药制药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主要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的开发、生产、加工及相关的技术经营等业务 。客户有项目需要中试 , 平台提供场地 , 仅此而已 。但刘志远并不满足于此 。因此 , 当旷双远说出了他的想法后刘志远心动了 。“我们很想将这个科研项目转化 。”虽说有一定难度 , 但刘志远决定和旷双远共同研发这个项目 。
普洱茶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 , 口感上有一种霉味和涩味 , 如何在保证茶叶提取物不失原有香味的前提下 , 又可除去霉味和涩味 , 并确保茶叶中的活性成分不流失 , 是刘志远和旷双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刘志远带着实验室核心研发人员和旷双远一次次实验 , 终于发现采取超临界萃取方法 , 就是提取茶叶中小分子量的香味成分 。再通过水提取离心去除其中蛋白类有霉味的成分 , 经过多次试验 , 最终确定了比较成熟的提取工艺 。
旷双远告诉刘志远 , 他一定要做成致密颗粒剂 , 而且不加辅料 。又是一次次的实验 , 旷双远还请来了普洱茶原产地云南勐海茶叶专家 , 并根据明清朝时作为贡品的普洱茶膏(即普洱茶提取物)不添加任何辅料的事实 , 选择了真空履带式干燥制粒工艺 。由于这种新的普洱茶颗粒密度高 , 不起粉尘 , 表面光泽成晶体状 , 旷双远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普洱茶晶 。
孵化
旷双远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实验室从事了十多年抗癌机理研究 , 他一直对普洱茶情有独钟 。他觉得 , 在天然植物中 , 对人类健康副作用最小 , 健康功效最明显的植物就是茶叶 , 而普洱熟茶由于其中国特色 , 还未被国外科学家重视 。他走访了很多省市的高新园区 , 进行了很多调研 , 最后来到张江 , 选择与中药制药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合作 。
合作进行得很顺利 , 看着当初的“纸上谈兵”已转化为一包包实在的“内容” , 多年从事科研的旷双远突然又有了一种冲动——想自己办企业 。但成立公司 , 人才的招聘和培养问题凸显而出 。旷双远的焦虑被刘志远一眼看出 , “只要你招到员工 , 就送到我们公司的平台来培养 。”有了这句话 , 旷双远当即招了2名员工 , 并在平台的生产线、研发实验室工作学习 。“这些都为公司的运作打下了基础 。”
推广
如今 , 旷双远不仅成立了公司 , 有了一支团队 , 融到了首笔资金150万元 , 还实现了项目的产业化 。刘志远说 , “来张江创业的科技人员有个通病 , 研发能力强 , 但营销推广成了他的‘死穴’ 。”当初 , 旷双远存在同样的困惑 。
企业小 , 没有更多资金做推广 , 刘志远帮着旷双远想到了叠加效应 。就是利用淘宝网店+实体销售 , 造成口碑相传 , 逐步在张江 , 乃至上海扩大影响 。叠加效应一年 , 越来越多的白领成了普洱茶晶的粉丝 , 众多的企事业单位都成为其主要客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