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六堡茶之上品,社前茶

古时于春耕前祭祀土神,以祈丰收,谓之春社 。最早在周朝采用甲日,但当时各诸侯国也不尽相同 。先秦、汉、魏、晋各自择取不同的日子作社,自宋代起确立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的做法,沿用至今 。从前,农历二月初二在民间称“土地诞”,又叫催春节 。历史上“二月二”也曾作为一个春社,称作“民社”,有别于前面说的官社 。2013年立春是2月3日,其后第五个戊日是3月23日(戊子)即是春社,也就是说,这天前采摘的六堡茶,就是社前茶 。
春社日:家家扶得醉人归
在梧州的一些地方,如藤县、苍梧等多个地方,还保留有春社祭神及“太公分猪肉”的传统做法 。
春社日,同宗同族的人们聚在祠堂内,按各自族里面的定例,摆上丰富的食品供奉社神,有社酒、社肉、社饭、社面、社糕、社粥等,拜祭祖先,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茶事顺畅 。接着,将祭过社神的猪肉平分给各人,这猪肉称“社肉”或“福肉”,民间“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的说法便由此得来 。
能够分到社肉,被认为是受到神的恩赐 。把肉拿回家后(有的地方更把社酒、社饭、社粥分给众人),茶乡以当年的社前茶敬奉,当晚全家共同分享,让全家老少都能受土地神的惠泽 。入夜,村中人多聚集一起,焚烧用禾杆束制成的巨大花炮,花炮常带有两个小炮,称“猪仔炮”,捡到这个“猪仔炮”据说不久便会添丁 。
旧时,春社是乡间一个很热闹隆重的节日,从前村中还有赛会、饮酒、斗唱采茶调的风俗 。唐代诗人张演有《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一斑 。南宋陆游有四首七绝《春社》,更是生动再现旧时春社日的热闹景象:“桑眼初开麦正青,勃姑声里雨冥冥 。今朝有喜君知否,到处人家醉不醒 。”;“社肉如林社酒浓,乡邻罗拜祝年丰 。太平气象吾能说,尽在冬冬社鼓中 。”;“柴门西畔枕陂塘,社雨新添一尺强 。台省诸公方衮衮,故应分喜到耕桑 。”;“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 。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 。”
社前茶:六堡茶之上品
原种六堡茶乃地方群体种,属于早芽品种,而且六堡地处桂东,气候比较温暖也比较湿润 。在一般的年份,春社前便已经有一到两轮的采摘期,有的年份雨水和气温适宜,甚至可以达到三四轮 。这个时段所产的茶称之为社前茶 。
据当地的老茶人回忆,甚至有气候更适宜、更温暖的年份,曾经在正月十五左右即有六堡茶芽可采,称作元宵茶,那是很罕见的 。不过,即使是春社左右能有茶芽可供量产所需,也比江浙湘赣等省许多茶区早了 。
对比其他品种而言,六堡茶品种产量不算高,但六堡民间有“茶为奴”之说法,说的是茶树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越是多采摘便越是多萌芽的特性 。从前,六堡茶采制按季节粗分,分作四造茶 。但细分起来可分为很多个时段:春茶——包括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清明茶)、春茶(雨后茶、春尾茶);夏茶;秋茶——包括初秋茶和霜降茶;由于气候温暖,六堡茶往往还可采摘到数量很少的冬茶 。
六堡的社前茶,便是六堡茶一个很有特色的品种,备受茶人及消费者的青睐 。
今年,由于受长时间的低温阴雨的影响,茶树迟迟未萌芽,采摘时间比往年推迟了20多天,笔者曾于春社日走访六堡四柳、理冲、不倚等多个茶山,发现很多茶树才刚刚萌发出一个芽头,部分茶树长出了一芽一叶,相信随着近日气温的提高,才逐步进入春茶的采摘期 。茶农普遍反映今年六堡社前茶的数量非常少,因而价格较高 。
六堡当地人往往根据社前茶嫩芽多,芽尖多带称作“白髻”的白点作判断,但也有部分采摘精细的明前茶有此“白髻”,因此,还需再根据条索、茶味、叶底作综合分析,仅凭一个方面往往判断不准 。
一年之始:祭祀茶神开秤收茶
旧时,在六堡镇合口街开设茶庄的很多是广东人,有来自广州、佛山、鹤山、江门的茶老板 。一些老板和请来的茶师傅多在冬季无茶的时候,从水路沿着茶船古道回家过年 。待第二年春社之前,再乘船来到六堡合口街,张罗布置当年的春季收茶 。
各个茶庄会提前在各自的商号门前贴出红纸,告示本庄于春社日开始收茶,价钱公道、童叟无欺云云 。
广东茶商做生意很有一套,为了掌控茶源收拢茶农人心,也为了在日后收茶中茶庄间的竞争,展示茶庄自身实力,有茶庄向春社日前来交售社前茶的茶农封个利是,取茶叶丰收、诸事顺利之意头 。也有的茶庄,如英记等,兼营一些日用杂货,在平日赊账给茶农,春社日便开秤收茶抵账,保证了稳定的货源及茶叶的品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