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闲一起饮茶啦”,是广东人与朋友之间说的一句口头禅 。在广州话里,饮茶已经逐渐演变成以吃茶点为主的一种特色餐饮 。所谓“食在广州”,正是从饮早茶开始的 。
我国茶馆较为兴盛的大城市有北京、苏州和成都 。北京的茶馆功能性比较强,主要是以品茶和交际为主;苏州的茶馆与其一向发达的贸易经济有关,他们的日常生活除了“泡汤”就是“泡茶”,茶馆除了饮茶,也佐以精细的点心和小吃;而“一半市民半茶客”则是成都茶馆的写照,茶馆是成都人摆“龙门阵”的好地点,盖碗茶以及茶博士的冲茶表演,又为成都的饮茶文化画龙点睛 。
与其他地方的饮茶文化相比,广东茶楼的喧哗最能体现天伦之乐 。诚心诚意地为亲朋好友斟茶水;看看报纸,说说东家长西家短;在这世俗的一幕里,茶壶里盛载的茶水都变得那么地亲切 。
从街边档到“上高楼”
广东地区的饮茶文化,可以说是从家庭走向市场的,形成了茶楼、茶艺馆等专门的饮茶场地,然后又普及一般的家庭、酒楼 。
饮早茶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至今仍无法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 。在清朝中后期,广东商业贸易飞速发展,城市各个阶层的分工过程加剧,新的打工群体形成了新的消费模式 。一些商家看中商机,在售卖凉茶和饮茶的路边摊里增设售卖茶点,被称之为“二厘茶馆”的“茶楼”就这样形成了 。
在很多谈论茶楼文化的著作中,往往会忽略一个群体,就是在历史上非常长久的栏商们 。所谓栏商,是指批发鲜花、四时水果、水产鱼类的小贩们 。这些栏商们营业时间是在天亮之前开始,天亮后交易基本结束 。每天工作告一段落时,栏商们必定会聚在一起互相交换商业行情 。这时,比二厘茶馆高级一点的茶居应运而生了 。作为二厘茶馆的升级版,茶居的陈设虽然简陋,但也有了两层低楼的建筑模式,为商贾人士所青睐 。
由于清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催促餐饮消费的繁荣 。光绪年间,十三行出现了广州第一间为人所熟知的茶楼——三元楼 。三元楼楼高三层,装饰堂皇而体面,所有家具都是用酸枝木做的 。高楼是一种吸引茶客眼光的新鲜事务,有着极强的号召力,这令三元楼的名声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而人们将到三元楼喝茶称之为“上高楼” 。人称第一代茶楼王的谭新义,是茶楼业的早期创办人之一,当年他们总结的经验到现在依然适用:茶楼最大的卖点是楼高,从如今的莲香楼、陶陶居、广州酒家等建筑,可以总结出茶楼的特点来,第一层要高,最高甚至高达7米,人们从茶楼门前的骑楼经过时,大堂在视觉上给人的感觉是宏大宽敞,同时也方便悬挂宣传招牌 。二三楼则是坐客,考虑到人多,烟雾大,说话声嘈杂,楼层一般均达5米,令茶客坐得更为舒适 。
自从茶楼业在广州越来越受欢迎,茶居的形式业渐渐淡出广州人的视野,不过茶居仍在广东的其他小城镇里发展着 。
功能齐全的岭南茶楼
如果说,酒馆食肆是上层人士消遣的玩意,那么茶楼所担当的社会功能已经进一步扩展 。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商人,下至普通劳动者,都喜欢上茶楼饮茶聊天,这与茶楼内融合的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现代交际中,饭局有很强的功能性,往往是为了达成某一种具体目的而设的,从座次排序、点菜夹菜、席间劝酒等,由始至终都受到礼教,条条框框的约制 。而在茶楼喝茶时却大不一样 。由于茶点分量精致,品种丰富,每个茶客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点心,不必过于迁就别人 。而聊天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街谈巷议,人人都可以是话题的发起人,能够自由地表达意见 。
在茶楼喝茶时,人与人之间一团和气,关系很平等,茶桌上人们只是围坐,并不太讲究座次与身份的关系,上级为下属、晚辈斟茶也是再平常不过的行为,没人会觉得纡尊降贵,也不会令受落者受宠若惊 。即便是相互间不认识的人,也能在茶楼里围坐在同一桌上,各看各的报纸 。特别对于习惯早起喝早茶的老人家来说,这里更是打发漫漫长日,结交茶友的好地方 。而对于一般从事小商小贩的人来说,饮早茶是促成生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有意无意间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与商场上赤裸裸的交易关系相比,无疑添上了一些温情在其中 。
茶楼经营者为了丰富茶客的娱乐活动,由西关“初一楼”开先河,在茶楼门口旁架起了木板高台,台上放了一桌两椅,每日请两位失明的女艺人分坐两旁演唱,分日夜两场 。而这些女艺人被称之为“师娘” 。其后,发展成请年轻漂亮的“女伶”代替师娘演唱 。这些女伶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听粤曲的爱好,更为茶楼提高了收入 。那些当红的女伶,演唱粤剧名曲,并有乐队伴奏,就形成了最早的“粤曲茶座” 。
推荐阅读
- 深化闽台茶业对接 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活动启动
- 饱含诗意的大关翠华茶文化漫说
- 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周六开讲茶文化
- 漫说广州人与茶
- 茶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提升赤壁茶叶知名度
- 茶文化四进活动走进浙江省政协机关
- 大不同华宁杯中国茶文化摄影艺术展
- 挑战中国茶文化 星巴克取得成功的五条经验探析
- 南茶北引 中国茶文化路北上
- 闽北茶习俗茶礼仪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