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如人生 苦乐相随

生动念结茶缘
6月底一个下午,来到位于贵阳市花果园高寨红茶铺拜访茶人何道瑜老先生 。一进门便看见店里挂着贵州著名画家董克俊所题字“高寨红” 。
何道瑜老人很清瘦,一双手因为常年炒茶而变得厚实 。做茶之前,何道瑜就职于罗甸上隆农场,由于做糖是季节性的,每年有大半年的时间比较闲,农场叫知青种了几十亩茶园 。1982年,一场霜冻把栽种的甘蔗全部冻死,眼看大家就要散伙了 。
那年8月,贵州茶叶制作专家牟应书到农场考察 。看到实地艰苦的环境,再听何道瑜介绍糖厂的情况后,他连夜召集农场的中层干部开会,讨论农场的出路 。何老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忽然变得激动起来:“牟老给我们讲他做茶的经历,对种茶的历史,尤其是黔南茶叶的品质、发展、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等做了详细介绍 。”那些都是大家从来没有听过的,晚上停电了,牟老问还听不听,大家都很兴奋,说要继续听 。这样,牟老讲了一晚上 。
牟老一席话,让聆听的人醍醐灌顶,尤其是何道瑜自己 。何道瑜下定决心,要将种茶事业一做到底 。上隆农场转产成上隆茶场后,牟老经常下去给茶场的人讲课,指导他们种茶,何道瑜开始跟牟老学茶 。
1988年,经年亏损的茶场终于赢利了,虽然只有8分钱,但茶场的人都哭了 。
恢复传统工艺
1992年,何道瑜回到独山筹建牟尼河茶厂,决定从福建茶科所引进福云六号,大部分的茶农因为种植这个品种而走上致富路 。
高寨贡茶是黔南地区的三大历史名茶之一,独山县志载,早在明清时期就驰名省内外 。而高寨就在牟尼河茶场的对面山上 。看着高寨,他就想到失传的贡茶工艺 。
1997年,何道瑜退休了,自己创办了影山茶叶有限公司,开始琢磨怎么恢复高寨贡茶的古法工艺 。在实验室里,他专心研究,并经过与牟老的共同挖掘和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在2005年定型了高寨贡茶“三炒三揉”的制茶工艺,逐渐恢复了高寨贡茶古法工艺 。用这个工艺做出来的高寨贡茶耐泡,汤色不会变黄 。
老人不保守,他研制的工艺没有保密,但同样的工艺,经他的手做出来的茶味道就是不一样,问其原因,他说:炒茶时要用意念,心里有恒定的温度,心、手、茶要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做出好茶!
品茗回归大众
何道瑜敏锐地觉察到喝茶的人群在年轻化,女性越来越多,因此他花了近10年的时间来研究出一套红茶的炒制工艺 。
2005年,福建研制出了金骏眉,一面世就广受欢迎,看到这种情形,何道瑜坚定了要做一款适合大众饮用而且价格适中的红茶 。要做出比肩金骏眉的红茶,关键在于温度的控制,发酵时间的长短,萎凋程度、揉捻强度、干燥温度等也很重要 。一直到去年,高寨红的工艺才最终定型 。
“曾有福建专业茶人来喝我做的高寨红,他们的评价是:不逊于金骏眉 。”他说,从市场反应来看,大家也很认同 。
从不懂茶到爱上茶再到领悟茶,老人对茶有着最朴实的认识: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饮品,茶不是贵族饮品,那些动辄上万元的茶已经背离了茶文化的本意!
老人一个动念和茶结缘,并一生相伴 。当年在茶篷树上疯玩的次子何锐正想着如何把茶和艺术拉上关系 。长子继承他手上的传统工艺,炒得一手好茶 。何锐告诉采访人员,目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企业生产的茶产品能获利更多,让基地的农户生活幸福;并以产品为载体,坚守父亲奋斗多年的价值阵地,将家族关于茶的企业文化和精神传承下去 。
茶似生活 诗意栖居
心性在茶
出了青岩定广门,沿着田埂,听着蛙鸣,远远有一盏灯,刘立的家,葱茏的树木围绕幽静的院落,门上书“南泉山月” 。
我们苦苦追寻他的茶文化叙事 。“喝茶!喝了我的茶,你们就懂了!”刘立微笑着说 。在他手里,茶叶舒展开了,墨绿变成了翠绿,挺拔舒展在水中浮沉悠游 。喝上一口,清甜中有草本的微涩,品位只属于当年春天的芬芳 。
“种茶人的心性都表现在茶里了,与其我说,不如茶来说 。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 。”他说 。
“有的人喝茶一味单纯地强调甘甜,不容忍一丁点的苦涩 。”在刘立看来,一杯茶,香、甜、涩、苦都要有,不必去回避苦涩味,自然的滋味最重要,略带苦涩而口感丰富的茶才能带给人绵绵不绝的惊喜 。“
他说:“如果只追求甜,还不如去喝糖水,何必喝茶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