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州茗香茶溯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 有“茶的故乡”之称 。有关茶的种植及其茶的功效和饮用 , 我们的祖先早就有“神农遍尝百草 , 日遇七十二毒 , 得茶而解”的记载 。唐朝陆羽所著《茶经》 ,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 。
古代巴蜀地区是茶的主要发源地 , 种茶、制茶和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 早在西周时代 , 茶就作为巴人的贡品输入关中的周王室 。至公元前316年 , 秦惠王派司马错征服巴蜀之后 , 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等技术才流传到其他地区 。
汉人王褒有“武阳买茶”之语 , 西晋张载对巴蜀茶更有“芳茶冠六清 , 溢味播九区”的赞誉 。东晋佚人著《峒群采茶录》有“巴东[1]真茗香 , 煎饮 , 令人不眠”的记载 。资料显示 , 直到南北朝 , 茶的饮用还只盛行于巴蜀、荆楚和江南一带 。魏人张揖《广雅》中记载有巴蜀人饮茶:“欲煮茗饮 , 先炙令赤色 , 捣末置陶瓷中 , 以汤浇 , 覆之 。”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建始[2]等地先民所创制的“罐罐茶”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 饮茶在佛教徒中悄然盛行传播 , 影响于民间 。唐肃宗时 , 因粮食不足 , 曾下令禁酒 , 导致酒少而酒价倍增 , 民间遂以茶代酒 。由此 , 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各地 。
据史料记载 , 盛唐时期 , 施州忠路[3]郁江河畔便以出产贡茶闻名 。另陆羽《茶经》载 , “巴川峡山纫谷皮之” , “荆巴间采叶作饼 , 叶老者饼以米膏出之 , 欲者各饮 。”此时 , 茶叶贸易非常兴旺 。由于饮茶风俗的普及 , 茶叶需求量激增 , 长江中下游地区也纷纷种茶 , “其茶自江淮而来 , 舟车相继 , 所在山积 , 色额甚多” 。由此 , 巴蜀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因此而慢慢地被打破 , 全国产茶的中心由巴蜀地区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据《新唐书·地理志》和《茶经》等书显示 , 唐代的巴蜀地区仍然是当时举足轻重的茶树种植和茶叶生产地 。
宋朝民间有俗语:“湖女艳 , 莫娇她 , 乌龟有自可 , 虔婆似那吒!早晨起来七件事 , 油盐酱醋姜椒茶 , 冬要绫罗夏要纱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也有言 , “夫茶之为民用 , 等于盐米 , 不可一日以无” 。可见 , 茶在宋朝已是“开门七件事”之一 , 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在唐宋时代 , 文人集团中也出现了茶宴、茶话会等以茶汇集的品茶或斗茶等社交活动 , 给活动带来高雅的享受和文化品位 。刘禹锡在夔州有《尝茶》诗 , “生拍芳茸鹰嘴芽 , 老郎封寄谪仙家 , 今宵更有江湖月 , 照出霏霏满碗花” 。时有巴蜀植茶盛景:“九峰之民多种茶 , 山山栉比千万家 。朝哺伏腊皆仰此 , 累世凭持为生涯” 。总之 , 在唐宋时期 , 巴蜀之茶不但产量大 , 也无疑是当时茶叶生产的中心之一 。巴蜀先民的饮茶习俗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原各地 , 对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深远的作用 。
在1241年间 , 明成祖朱棣受贡施州利川茶后亲敕“此茶生来出乌洞 , 弟兄结拜在虚空 , 今夜茗茶同饮后 , 品居满园辅朝忠” 。自古施州的茶 , 久负盛名 。清乾隆年间 , 乾隆派亲信到宣恩伍家台监制茶叶 , 并赠“皇恩宠赐”金字匾一块 。《中国名茶》史册中 , “恩施玉露”是湖北省载入该书的唯一传统历史蒸青绿茶 。在其后的发展中 , 大量涌现了“白鹤井”、“容美茶”、“官鼎茶”、“宜红茶”、“瀑泉茶”、“八角茶”、“马坡茶”、“白沙茶”等多种历史富硒名茶 。恩施州群山起伏 , 峰峦叠翠 , 为植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施州茗香茶溯源】注:[1]东晋时 , 巴东是指今奉节以东的地区 。[2]北魏时 , 建始属蜀地夔州管辖 。[3]唐朝时 , 忠路属楚地施州管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