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理念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熟人社会”的瓦解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研究中国农村社会时 , 提出了在相对封闭的生产生活环境中 , 人们身处“一个熟悉的社会 , 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其实 , 当时无论身处城市还是农村 , 人员的流动性都很小 。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在一个地方 , 几乎都是世代而居 。城市中的工人以厂为家 , 公职人员也是一个单位、一个岗位干一辈子 。当一家人住在你的隔壁 , 他们大概率就要一辈子和你做邻居;当一个人成为你的同事 , 他大概率就要一辈子和你一起工作 。这样情况下 , 相互了解的欲望和价值都能最大化 , 相互了解的可能性也能最大化 。故而那时候的社交 , “求全”心理很重要 。
今时的社会人员流动 , 似乎无需多言 。城市里企业的人员进出之频繁自不必说 , 就连公职人员也存在大比率的调动、离职 , 甚至乡邻关系最为稳定的农村地区 , 基于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 , 村民外出务工长期化、村民之间关联市场化、思想观念多元化 , 也逐渐导致人际日渐生疏 , 乡村传统文化日益退潮 , 人际关系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退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 , 我们不期待了解一个人的全部 , 更注重“求同”心理 , 当认识到双方的一些共同点 , 能够有效沟通一些信息 , 就足以完成社交行为 。
文章插图
对于聚会场所 , 我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咖啡馆、ktv等公共空间 。时间成本、心理观念是我们选择聚会场所重要的考量因素 。
自然 , 这样的朋友和传统观念中隆重的朋友内涵是不一样的 。
有很多动人的心灵鸡汤为我们温情地解释过朋友是什么 , 情感上深厚的联结 , 心灵上细腻的碰撞 , 还有很多无法用言语描述的体会与感受 。当我们随口说出“噢 , 一个朋友”的时候 , 未必真心衡量过“朋友”这个词的分量 , 或者 , 只是在使用泛化的“朋友”的语意 。若是有情、有义、有信的真正的朋友 , 相信大多数人的心态会折返回最传统的“求全”中去 , 我们会希望了解彼此的最全面的情况 , 最本真的思想 , 为了能更好地交流 , 为了能在需要时伸出援手 。
如此想来 , 在私人领域意识逐渐变强、家庭聚会成本不断增加的当下 , 跨过家的门槛 , 从普通变得隆重 , 也变得更有意义 。如你仍愿意用私人领域中的公共空间来与人相聚 , 而对方也愿意不远十数公里赴约 , 在彼此忙碌中获得的点点闲暇中 , 胡闹着做出四菜一汤 , 确是一件美好的事 。
串门儿、家中小聚 , 这件简单的事因为种种原因变得困难起来 , 这是时代给我们的无奈 。但如很多好朋友在地域上遭遇分别时 , 常会说一句 , 分别未必能常相见 , 但再见亦如未分别 。这在很大程度上安慰了身处此间社会人们的无奈 , 我们既已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 , 就培养对待城市的基本心态——现代城市日益需要“城市心性”的调适 , 同时 , 珍视每一相聚 。
本文刊发于“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2018年1月11日 。
作者|苏敦复
编辑|走走 李永博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想让朋友来家里做客?】来源:新京报
推荐阅读
- 如意酒的功效与作用
- jkmal00a华为是什么型号 jkmal00b华为什么型号多少钱
- 治石水腹坚酒方的功效与作用
- 二 猪脂酒方的功效与作用
- 婆婆每天早上不敲门直接进我们房间 婆婆半夜开我们房间门
- 松花粉的功效与副作用有哪些
- 柚子肉和什么一起做煲水好
- 天然松花粉好吗
- 猫崽一直叫是什么原因 幼崽猫为什么老是叫怎么办
- 赖曾裕童为什么这么火 赖曾裕童是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