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撒烤茶文化采风团贵州威宁感悟茶文化( 三 )


赛茶·闹意八分:三分民族 , 五分民俗
【乌撒烤茶文化采风团贵州威宁感悟茶文化】4月27日的威宁县会展中心广场上 , 有“贵州屋脊”之称的威宁毫不吝啬得将阳光泼洒在大地上 。尽管威宁县会展中心广场上骄阳炙烤 , 让人“无处遁形” , 却依然挡不住威宁茶人的热情 。
当天 , 由贵州省第七届旅游发展大会威宁组委会主办 , 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西部开发报、茶周刊协办 , 威宁县香炉山茶园承办的“乌撒烤茶王评选大赛”在此举行 。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县的30名“爱茶人”报名 , 来自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的7名专家担任此次比赛评委 , 贵州90后微电影编导白娴“客串”担任此次比赛的主持 。
参加烤茶比赛的选手 , 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 , 下至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有的选手身穿彝族服装 , 极具民族风韵;有的则是夫妻双双把“茶”烤 。尽管年龄不同、阅历不同 , 但在比赛场上的他们 , 却拥有同一颗爱茶的心 。最终 ,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角逐 , 威宁县76岁的老茶人李宗林摘得“烤茶王”桂冠 。
李宗林老人说 , 他一直喜欢喝茶 , 自从12年前来威宁之后 , 他就爱上了炉山茶 。“炉山茶很香 , 特别是那种烤出来的茶 , 味道更浓郁 。”李宗林老人跟观众分享了他多年琢磨、钻研出来的烤茶技巧 , “茶水有一点沸腾的感觉就可以了 , 不能煮太久 。茶叶要有一点黄 , 但也不能太黄 , 太黄就焦了 , 关键还是要把握住适当的火候 。”
对于李宗林老人而言 , 从“罐罐茶”到“乌撒烤茶”名字的转变也许并不重要 , 他认得的只是炉山茶的清香 , 一个小砂土罐、一个水壶、一个茶器皿 , 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 也是乌撒文化的一部分 。
威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茂说 , 乌撒烤茶是民间茶、民俗茶 , 3000多年的历史是乌撒文化中的重要一脉 。“乌撒烤茶”要在旅游发展大会期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良好的商业口碑 , 把它和“百鸟之都”、“阳光之城”结合起来 , 推动威宁的旅游发展产业 。
外界的肯定早已说明一切 。2005年 , 香炉山产品获“黔绿之星——绿色消费品牌”;同年6月 , 获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中国知名品牌”;同年10月 , 即通过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机茶”认证 。
遵义市文联原主席、贵州作家、红色文化专家黄先荣说 , 三天的茶乡之旅 , 让他耳目一新 , 受益匪浅 。他不仅看到了茶田 , 还品到了茶香 。他认为 , 乌撒烤茶是贵州茶文化中的重要一脉 , 应该通过文化价值的挖掘积极提取其品牌价值 。但现阶段 , 乌撒烤茶的悠久历史还需要一些历史证物来加以文化底蕴上的支撑 , 例如 , 毕节博物馆收藏的 , 具有3000年历史的汉墓群中的砂土罐 。“乌撒烤茶让我记忆深刻 。用文学的语言来说 , 它引起了人的一种怀想 , 对童年、青年故事的回忆 , 有一种追溯感 。”
作家陈正源说 ,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是文化的发展 , 文化才是推动事业最内生的力量 。一个产品走向市场要有它的优势 , 与其他茶品相比 , 乌撒烤茶关键的点就在于其“烤”字 。“抓住了这个‘烤’字 , 让受众看到这个‘烤’字 , 比其他字眼更能抓住受众的心 。”陈正源说 。同时 , 在进行宣传的时候 , 也要极力抓住“乌撒烤茶”特殊的地理优势早就的优质茶叶进行宣传 。
贵州作家吴秦业也建议道 , 在进行“乌撒烤茶”品牌打造与推广的时候 , 也要注意与时代、当下文化价值观、欣赏观相结合 。
4月28日 , 为期三天的“乌撒烤茶采风”正式结束 , 却带不走采风团众人烤在火里 , 泡在水里的“茶人心” 。宋小竹说 , 采风团坐上的是“开往春天的客车” 。现在 , 这辆客车即将踏上返程 , 却留下了采风团藏在相机、文字、脑海里的记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