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节日风俗 中国元旦的风俗图片

2019各地过清明节的风俗
导语:清明节既是一个节日又是一个节气,作为节日,人们在这天要扫墓祭拜祖先,作为节气,清明节这天风会特别清朗,凉爽 。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清明为什么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呢?一起来了解有关清明节的资料2019之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 。
有关清明节的资料2019:由来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弘扬孝道、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节气是上古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
有关清明节的资料2019:传说
清明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有关清明节的资料2019:习俗
清明节
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涵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敬天法祖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代代相传,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虽然清明节日的禁火与冷食习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为全国民间习俗,但扫墓祭祖、礼敬祖先习俗早已有之 。在历史发展中还吸收了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清明是传统社会节气、节日合一的重要时间,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充分体现了人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