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未来必须转变为产业竞争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作为一种日用消费品,已经拥有5000年的历史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等6大茶类,20个产茶省,8000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 。
按照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统计,全国茶叶生产总值2011年将达到500亿元,整个行业已经连续十年保持了超过20%的增长速度,按照此速度预计,整个茶叶市场在未来五年内的产值将达到1000亿 。
这组数据清晰地展示了茶产业的巨大市场前景 。
然而,中国目前有大大小小的茶企共70000余家,年销售额超过10亿的企业不超过10家,整个行业中,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占据市场份额1%,前10名品牌企业加在一起的销售额不到100亿元 。
两组数据清晰地显示出目前中国茶业市场的尴尬现实 。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潜力,一方面则是混乱的行业发展态势,也难怪业内有关于茶是夕阳产业还是朝阳产业的争论 。
难以摆脱区域桎梏
虽然拥有庞大的消费基础,但在中国茶叶是一个典型的慢销行业,茶叶的种类太多,每个种类都拥有庞大的子品类体系,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200种左右 。市场参与者众多 。
北京更香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晓芳用军阀割据来形容目前整个市场的格局,在他看来,地域性茶品牌占据一方,较为分散,缺乏强势的全国品牌 。例如一个沿海的三级城市,单一的茶叶品类,就存在着几十家的茶叶企业 。
区域性特征明显的背后,则是地方政府的影子 。从很多茶叶节、茶展会也能看出,地方政府在宣传推广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浙江、江苏、福建、湖南等产茶地区已经把茶产业作为重要的扶持产业 。因此,一些区域性品牌,大多都是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面,依靠政府采购、礼品团购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康生活 。实力与资源的局限使这些中小茶企的品牌推广难以逾越地区的鸿沟,成为全国性品牌的目标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
而且,中国茶叶品种繁多,各地饮茶习俗差异较大,如江浙一带的消费者喜欢饮绿茶,广东、福建等地区的消费者则喜欢乌龙茶,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消费者更喜欢茉莉花茶 。消费特征同样也决定品牌的区域局限性 。针对不同的区域就要生产不同的茶,本来就普遍弱小的茶叶企业很难突破区域瓶颈,成为形成全国性知名品牌的一大障碍 。
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而这种自产自销的产业态势,让中国茶产业一直停留在粗放型的发展道路上 。尽管中国茶树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科技含量少、产业集中度低、茶叶单产量低、利润低、缺少知名品牌,还是让中国茶产业陷入大而不强的窘境 。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庆在接受《新领军》采访时表示,要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是唯一选择:必须加快推进产业化,转型升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加工水平,改善产业结构,改善茶叶市场,完善茶叶市场法规,提高产业素质与效率 。
和君咨询集团茶事业部经理蒋同也表示,虽然经过了十年的高速发展,但目前中国茶产业仍然属于农业范畴而不是商业,这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中国的茶产业,必须从产品竞争时代逐步转变为产业竞争时代 。
深创投北京公司总经理刘纲也表示,最近几年,资本逐渐涌入茶产业,这为推动整个茶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了契机,中国的品牌茶企,要抓住机遇,不断完善产业链,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合理发展 。只有整个行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茶产业才算真正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他同时强调,茶产业必须摆脱有品类无品牌的怪圈,只有形成全国性的强势品牌,才能在短时间内推动整个产业升级 。
模式创新寻求突破
不得不承认目前中国茶业行业面临着诸多问题,但许多中国茶企业正在努力提高工艺技术、完善产销流程,并全力向品牌化运营方向发展,如已经成功借壳上市的龙润茶,以及大益普洱茶、武夷星茶业、天福茗茶、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还有百年老字号企业吴裕泰、张一元等都在积极谋求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可以说中国茶业正在走向苏醒与复兴 。
山东的御青茶业自1999年成立以来,一直在深耕全产业链模式 。其在十年间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最终成为一家集产、供、销、培、研、旅游体验为一体的茶业经营企业 。
脱胎于勐海茶厂的大益普洱,几乎是国内最早有意识来凸显品牌的茶企,目前大益已经成为该品类的代表品牌,遥遥领先于其他普洱茶企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