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饮食 茶文化受佛教之影响

首先从饮食的理论、观念、道德修养看:
佛教认为 , 一切有益于人、能令人生起执著、意乐的对象皆可名为食 , 并将它分为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类 , 同时指出 , 一切形式的生命无不依食而生存 。这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 , 因而扩大和深化了我国对食的认识 。
佛教要求僧人在进食前作五种观想:(1)计功多少 , 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 , 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 , 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 , 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 , 应受此食 。这较好地反映了佛教对饮食的态度及对饮食的作用与目的的看法 。宋代著名学者黄庭坚有鉴于此撰写了《士大夫食时五观》 , 将佛教的上述思想融入到儒家的理念之中 , 表明它对于世人反省自律 , 养成珍视他人劳动、爱惜粮食的习惯 , 增进道德 , 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
佛教关于进食方面的戒规、仪轨拓展丰富了我国饮食行为方面的功能作用 , 即除了通常的疗饥、求营养、求滋味、交谊应酬、养生之外 , 还被赋予了祭祀、修心养性及教化的功能 , 文化韵味浓厚 。难怪理学大师程颢游定林寺时 , 目睹僧人威仪济济 , 进退合度 , 以为三代礼乐 , 尽在其中 。
其次从饮食的结构和风俗习惯看:
关于素食 。苏东坡曾撰有《菜羹赋》 , 把吃素食与安贫乐道、好仁不杀及向大自然回归联系起来 , 极力提倡 。一般来说 , 素食清淡、鲜美、营养丰富 , 不易伤脾胃 , 的确是一类有益健康、长寿的理想食品 。目前我国的素菜已发展到数千种 , 成为了人民群众饮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知道 , 佛教是讲慈悲戒杀的 , 但在传入我国初期 , 僧人还允许吃三净肉 。到了南北朝时期 , 由于梁武帝笃信佛教 , 严禁僧人食一切肉 , 从此全国成千上万的佛寺一律素食 , 广大的在家信众亦竭力效仿 , 于是在全社会形成了素食的风气 。这种风气在宋代以后更是盛行 , 全国许多的寺院都能做出一些色香味俱佳的素食名菜 。社会上也出现了专营素菜的素食店 , 以满足广大佛教徒和素食爱好者的需要 。甚至皇宫中也专设有素局 , 以供皇帝、皇后斋戒之日用 。可以说正是由于佛教对素食的提倡与需要 , 才使中华素食体系得以形成并大放异彩 。
关于茶 。茶早在我国的周代即已出现 , 不过在晋代以前多用作药品或煮茶粥 。魏晋以后 , 一些佛教禅师发现茶有提神益思解乏的作用 , 正好解决因午后不食及夜晚参禅出现的精力不够、又乏又困的问题 , 因而多方搜求或四处种植 , 大量饮用 , 推动了社会上饮茶风气的形成 。尤其在唐代禅宗创立之后 , 许多禅寺奉行农禅并重 , 种植、培育、制作了一些茶叶精品 , 久而久之成为了名茶 。由于佛教戒酒 , 因此茶就成为了佛寺最重要的饮料 。佛寺对茶的提倡、种植和需求 , 自然也影响到广大在家信众及各界人士 , 在长期的品茗、交流过程中 , 人们发现茶还能预防或治疗许多疾病 , 能生津止渴 , 解酒去腻 , 利多弊少 , 老少咸宜 , 于是争相饮用 , 创造出丰富多采的茶文化 , 使茶成为了老百姓家中的必备饮料 。
【探析饮食 茶文化受佛教之影响】值得一提的是 , 通过茶马互市和各国间的交往 , 茶流传到了各少数民族地区和世界各国 , 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尤其在日本 , 僧人们将饮茶与修心养性、人际交往等结合起来 , 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茶道 , 体现了茶与佛教特有的血缘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