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茶文化之乡的安溪,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813.67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达28.09%,位居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首 。
后山茶厂的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建设竹节沟、引水渠和蓄水池能够有效蓄水保土,所以日常护理很有必要 。
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基础工程,历经水土流失之殇的安溪,有怎样的经验和教训,采访人员日前赴安溪探访
铁观音的立体种植时代
2月23日午后,大雨初晴 。安溪县剑斗镇后山茶场,久违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百亩铁观音已长出米粒大小的茶芽,茶场主人吴生泉夫妇绕着茶园查看了一圈,不时清理着沟渠内的淤泥 。
前几天雨下个不停,却只是沉积了些泥土,若是以前茶树又会被冲毁 。1999年,吴生泉承包下后山茶场时,这片老茶园无渠也无沟,雨水多了排不出,晴天时又蓄不住水 。
通过实施茶林绿肥复合栽培,后山茶厂形成良好的生态茶园模式,与未治理前形成强烈的对比 。
2008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让500亩茶园因缺水死了300亩 。这年吴生泉经济损失达70万元 。镇政府带着专家来到茶场,告诉吴生泉必须进行生态茶园改造 。于是,一部分茶山被退茶还林,山顶、山腰、山脚按照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原则套种各种树木,以恢复生态多样性;400亩茶山修了前埂后沟,每亩铁观音还配建2个蓄水池 。
茶园改造后蓄水保肥,茶树长势好,不仅品质好,年产量也从原来的1.5万公斤提升至2.5万公斤 。吴生泉说,在肥料、人工等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他保持着每年30万-40万元的稳定收入 。
崩岗经过治理后形成梯田,再承包给当地农民经营管理,既带动农民致富,又能控制水土流失 。图为安溪县珍山农业综合示范场里的农民在梯田坡壁上种植黄花菜,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
在安溪,以茶园为主的坡耕地有60万亩,约占全省五分之一,许多茶农曾因茶致富,但一轮又一轮的开垦热潮后,曾经的青山绿水变得千沟万壑,铁观音则因供过于求价格走跌 。于是,安溪人开始意识到,一味扩大茶园面积,不仅不能获得更大收益,反而得不偿失,许多茶农开始走上立体种植之路 。
走在龙门镇洋坑村铜锣山间,万木葱绿中透出数片光秃的红色.安溪丘陵含沙量大,表皮很容易受侵蚀而褪皮、崩塌,形成崩岗的特殊侵蚀地貌 。
2009年,村民陈世哲在这片荒山上建起了集茶叶、养殖、沼气、果蔬为一体的珍山农业综合示范场 。他在猪舍外搭建沼气池,将沼液注入土壤恢复肥力,接着种茶、植树、养花、栽菜,几年过去了,曾经一片荒凉的地方,九成已经披绿,茶叶长势也愈发看好 。
青山就是\'绿色银行\',珍惜就有回报 。陈世哲算了笔账,今年出栏6000头生猪、年产茶1500公斤,纯收入可达200万元 。
铁观音是安溪的支柱产业,但茶园开垦造成的各种损失,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应当相辅相成 。安溪县水保办主任林万法说,目前安溪已禁止新开垦茶园,遏制无序开发、毁林种茶等行为 。
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安溪县累计投入2500多万元,建设生态茶园12万亩,退茶还林1500多亩,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程度 。
石材行业叫停之后
从铜锣山远眺,附近另一座山上一片白茫茫的景观煞是抢眼 。那个地方叫狮子寨,外地人见了还好奇怎么福建有雪山呢!调侃间,洋坑村村支书陈志伟坦言,这儿原是一家采石场,被勒令关闭后,废弃的山石堆砌在山坡上,让附近村民忧心不已 。
石材行业曾是安溪的传统支柱产业,鼎盛时期年产值超过20亿元,年纳税超过1个亿,同时也让安溪生态环境愈发脆弱 。
全村周边共有5个采石场,多次开采,不仅破坏了山地植被,还污染水源、农田,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为此闹出不少纠纷 。陈志伟说,洋坑村有500亩农田,有100多亩经常被泥石流淹没,至今无法恢复 。
去年3月,安溪县出重拳整治石材行业,73家石材矿山企业、544家石材加工企业、93家小型加工企业(点)被全面关闭取缔,在全省率先实现石材行业全退出 。
叫停之举合乎民心,但叫停之后忧患未除 。
那些采石企业遗留下来的碎石谁来处理?毁掉的林地还能修复吗?望着山上那片雪山,陈志伟开始担心上百户村民如何安然度过即将到来的汛期 。
对此,安溪县水保办有关人士表示,目前他们正在争取资金,抓好石材矿区迹地治理规划,力争逐步修复矿区植被 。
推荐阅读
- 绍兴平水镇,茶园盈绿意 难觅芽萌发
- 驻马店,茶园建设如火如荼 茶业发展正逢时
- ECO模式下反而更费油 这究竟是何原因?
- 天空放晴 茶园添春光 临安首拨春茶开采
- 生态有机茶茶园之旅,览茶园好风光
- 漳平永福生态有机茶园之旅,览茶园好风光
- 武夷山景区禁垦茶园 促茶业经济健康发展
- 绿色生态产业先行 打造魅力茶乡 美丽新兴
- 交换机的三种转发模式
- 石门安溪茶业,创新模式助推山区有机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