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印江茶区老人长寿的秘诀

【探寻印江茶区老人长寿的秘诀】头戴草帽,挽着衣袖,裤脚挽到膝盖上,露出患有皮炎的小腿,这就是正在河坝田里割玉米秸杆的杨通怀 。在我们凑到耳边连问两遍后,老人停下手中的镰刀,以右手食指比划出一个弯钩,说:我现在已经是这个数了90?两个9喽!回到杨家,儿子杨光峰找出父亲的第一代身份证,身份证号为:52222619120507201 。居住地址为: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业乡文昌村 。发证日期为:1989年12月31日 。为什么不是第二代身份证呢?杨光峰对我们解释说:老人90大几了就没必要办了 。
这是2011年10月,我们在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采访遇到的寻常一例 。在印江茶区,像杨通怀这样八九十岁以上的寿星,并不鲜见 。
长寿之乡 名不虚传
在印江老龄委会议室,我们见到一块由贵州省民政厅2009年颁发的匾额:贵州省长寿之乡 。
主任莫成君说:当初我们申报这张省级品牌,很是轻松,因为我们当时调查到的人口期待寿命高达76.5岁,远远高于全省水平的68.8岁,高于全国水平的73.5岁,高得让许多工作人员都惊讶不已 。这里面有茶叶的很大功劳:凡是老寿星多的地方,茶叶就多;凡是寿命长的人,几乎都爱喝茶!
我们在老龄委得到一份资料--《印江自治县2010年份乡镇老年人口结构表》 。该表显示:全县412502人中,有百岁老人36人;80-99岁者为6317人,占总人口1.531% 。新寨等6个乡镇,分别达1.540%
以上,新寨乡为1.547%,板溪镇1.544%,天堂镇1.543%,朗溪镇1.540%,罗场乡1.552%,洋溪镇1.545%,均比全县水平高,更比县城所在地峨岭镇的1.468%高出许多 。
而这6个乡镇,又是人均种茶面积名列前茅的,有些还是种茶最早的乡镇 。
老茶区寿星多于新茶区
梵净山麓的印江,无工业污染,森林覆盖率达65%,原始生态保护完好 。印江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即有种茶制茶习惯,永义乡的团龙茶曾是明代贡品 。该县1968年开始兴办印江镇红光村茶场、缠溪区民族茶场、国营桅杆茶场、新寨农业中学茶场,共计千余亩 。1986年又建基地6000余亩 。1992年1994年,又新开茶园10000余亩,建成了新寨、洋溪镇、新业钻天井、罗场云雾、永义团龙、木黄三合等6个茶场 。20012006年,抓住退耕还林机遇,发展茶园37435亩 。近四年更是快马加鞭,全县茶园目前已达215581亩,梵净山翠峰、净团贡茶等系列产品,畅销全国18省和欧美等国 。
印江从1988年起,聘请了贵州省茶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牟应书等专家指导茶业发展 。1992年与中茶所签订联合开发梵净山绿茶协议,中茶所陈宗懋等专家亲临指导,培养了一大批本土人才 。
该县民间制作的晒青绿茶,计划经济时期就是国家级晒青茶收购标准样品 。近些年所产高档绿茶梵净山翠峰,在国内外评比中屡获金奖,2009年评为贵州十大名茶,2010年进而评为贵州五大名茶,并在这两次评选的公众投票中均名列第一 。
根据该县2004年的古茶树资源普查,发现印江半数以上乡镇,都有五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分布,尤以梵净山脚的永义乡团龙村为多,有38株,占全乡总数50% 。恰恰,该村寿星也多 。永义乡共有17个村、12675人,80岁以上的达179人,团龙村就占了18人,而该村总人口仅807人 。中间沟组老太婆陈腊梅,一生看到六世同堂,2006年去世时,已是104岁高寿 。
乡派出所提供资料说明,乡境内护国禅寺主持释佛友,1911年1月6日出生,他常将寺院周围古茶树的茶青采下,制成绿茶自饮 。乡民说此人去年从寺庙登上二千多米的梵净山金顶,都是步行 。乡干部代方军说:前年夏天,我和派出所去寺院处理了一个纠纷 。起因是三个外地人去寺庙闹事,释佛友与他们打了起来,三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被这位百岁老人打得落花流水,只好跑到乡里来报案!我们很想见见这位传奇老人,可惜他前不久已去吉林参加佛事活动去了 。
该乡91岁的陈昌义,在家里边摘金银花,边对我们说:我是壬戌年生的,一顿要吃两碗饭;我总爱用土罐子煨茶,茶能帮助消化治饱胀,好几次我拉肚子,也不去买药,就是在家煨酽茶喝,病就好了 。1968年创办的缠溪区民族茶场、国营桅杆茶场,涉及缠溪、洋溪、新寨等3个乡镇,总人口73690人,拥有百岁老人10人,占0.01357% 。拥有8099岁的老人1200多人,占1.63%,比周边的新茶区高出0.1个百分点 。
寿星们都离不开喝茶
90岁的魏书兰老人,安然坐在屋檐边晒太阳 。见到我们来,就要起身相迎,被我们急忙拦住 。这位新业乡新业村6组的老太婆,满面红光,视力很好,只是耳朵有点背,跟她说话要放大嗓门,媳妇张金娥就在一旁翻译 。老人的身份证号是:522226192112302028 。据了解,老人一生特别喜欢喝茶 。大集体的时候,全村与全县多数村子一样,每家自留地的土埂上,都分得有20来株老茶树,每到清明前后,家家都要去采下茶青,拿回家来在炒菜锅里揉搓,炒成干茶 。张金娥说:我婆婆一天要喝上三四泡茶,所以胃口很好,一顿要吃两碗饭 。多大的碗?张金娥走进灶房,拿出两个青花菜碗来,说:三年前是用这大碗,这两年是用小碗 。我们用手掌比了一下,小碗直径大约15厘米,大碗则有17厘米 。寨邻们围拢来,争着讲述老人的故事 。有人说,老人长寿是因为善良,心胸开阔,不与人记仇 。但更多人认为,是因为老人喜爱喝茶的缘故,我们问老人更认同哪一条,老人笑道:还是喝茶,喝茶好处多,我从小到老都爱喝茶 。据魏家人说,魏书兰总是闲不住,常常要拿起小锄头,下地去种菜 。她的老伴冉瑞西,小她3岁,十年前去世时,已是77岁高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