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重生辉煌 修水茶叶实现大嬗变

地处幕阜山腹的修水县是江南著名的茶区之一 , 有1200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初 , 茶业财税收入一度占全县财税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 , 修水的茶业发展陷入困境 。茶园面积锐减 , 2003年全县茶园不到2万亩 , 茶叶产量不到400吨 。茶叶这个修水的传统产业处于十字路口 。
时过境迁 。近年来 , 沉寂多年的修水茶叶又开始在茶界崭露头角 。2010年 , 全县共有茶园近10万亩 , 茶叶产量3120吨 , 一产产值1.5亿元 , 基本达到历史鼎盛时期的水平 。从没落到重生再到辉煌 , 修水茶叶如何实现嬗变?近日 , 采访人员来到修水一探究竟 。
宁红村茶叶基地
【没落重生辉煌 修水茶叶实现大嬗变】提速茶叶进入政府规划
谈到修水茶叶近年的发展 , 要从2003年底该县茶叶办正式成立说起 。2002年 , 修水成为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后 , 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 , 将茶叶列入农业产业化1116工程 , 作为全县农业四大支柱产业来抓 , 并成立县长任组长的县茶叶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 , 下设办公室(即茶叶办)专抓茶业发展 。
刚上任的茶叶办主任吴东生 , 面对茶叶的重重困难 , 就像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肩上 。有人劝他 , 一个半死不活的产业 , 能抓好吗?到时不要吃力不讨好 。但这个与茶叶打了近半辈子交道的汉子 , 骨子里对茶叶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认为 , 要想把产业做大 , 必须摸清家底 , 掌握情况 。于是吴东生带领茶叶办几个人 , 利用两个月时间 , 对茶叶生产情况、发展前景进行一次摸底 ,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很快 , 一个万、千、百、十工程(即万亩乡、千亩场、百亩以上基地、十亩以上专业户)的实施计划出台了 。
但吴东生也清醒地看到 , 再好的计划、措施 , 如果落实不够 , 就是一纸空文 。2004年的正月初一 , 他来到上杭乡十二坊村周衍德家里拜年 , 跟老周做思想工作 , 给他贷款担保 , 鼓励他大胆发展茶园 。对茶叶发展有顾虑的周衍德 , 被吴东生的真诚感动了 。他说:过年本来是全家团聚的时候 , 但吴主任却想到我们 , 有这样的领导 , 我还怕什么呢?在茶叶办的大力扶持下 , 老周如今有1300多亩茶园 , 一年收入在百万元以上 。
工作到山头、指导到农户、跟踪到企业 。这是茶叶办对每个技术员的要求 。
为了给新开茶园选好址 , 茶叶办技术员要翻山越岭 , 劈荆斩棘 , 查看地理位置 , 检验土质 。在品种、位置的选择上则坚持三个不栽 , 即不是国家级良种不栽、未通过全县试种的品种不栽、不是无性系茶苗不栽 。
正因为有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茶叶办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 , 修水茶叶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增加 。
提质统一管理叫响品牌
2004年4月底 , 吴东生组织几家企业到省里参加名优茶评比 , 结果只获得一个铜奖 。看到兄弟县市纷纷上台领取奖杯 , 在台下的吴东生如坐针毡 。作为一个茶叶大县 , 茶叶质量上不去 , 就是工作的失职 。
痛定思痛 。吴东生立即组织茶叶办的人进行认真分析 , 认为目前茶叶企业弱、小、散 , 茶叶品牌多、乱、杂是主因 , 必须抓质量 , 搞整合 。很快 , 一个积极引导茶企、茶农走品牌整合之路的设想初步形成:对同茶异名、一茶多名的牌子进行大胆整合 , 借助历史知名品牌的影响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 将红、绿茶分别整合在宁红和双井两大品牌之下 , 对茶叶产品实行母子商标管理 。这个方案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赞赏和大力支持 。
为了把这两个牌子再度打响 , 县茶叶办提出从土壤到茶杯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标准 , 编制《修水县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技术指南》和《修水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指南》 , 规范宁红、双井茶加工的地方标准 。组织、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各类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名优茶评比等茶事活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