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不事二茶

【壶不事二茶】一壶不事二茶即一把壶只泡一种茶 。由于紫砂壶具有特别的双气孔结构 , 善于吸取茶汤 , 所以一把久经使用的紫砂壶 , 即使不加茶叶 , 单用沸水亦能冲出淡淡茶汤来 。因此 , 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的茶汤才能保持原味的鲜度与纯度 , 否则今天乌龙 , 明天普洱 , 后天花茶 , 那么必然茶味混沌 , 了无个性可言 。
值得分外细致的是 , 有些人为了在壶内形成茶山 , 使其看来更具古意 , 便将茶叶留存其中 , 任其阴干 , 但因台湾地区高温多湿 , 霉菌极易孳生其间 , 若就卫生观点考量 , 此法实不足取 。更有些人泡茶后 , 有心将最后一泡茶汤存于壶内 , 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 , 认为此法可收内浸外养之效 。殊不知 , 紫砂壶的气孔结构既擅于吸附茶汤 , 天然也易于吸取霉菌 。以此养出的壶 , 只怕日后冲茶时 , 亦会带有异味 , 甚至有碍健康 , 实是得不偿失 。
若真有需要需两茶混泡 , 其实也没啥不可 , 《阳羡茗壶系》有载:壶宿杂气 , 满贮沸汤 , 倾即没冷水中 , 亦急出水泻之 , 元气复矣 。准此 , 请先充分洗净壶内外后 , 再注满沸水 , 静置几分钟再倒掉 , 如此反复几次(视前后两茶的茶味差异大小而定) , 便可正式使用了!但为防某些砂壶胎薄易裂 , 因此古人所谓...倾即没冷水中的三温暖做法应斟酌为之!
《阳羡茗壶系》由周高起所著 , 周高起(?1654) , 字伯高 , 江阴(今属江苏人) 。康熙《江阴县志》载 , 周高起颖敏 , 尤好积书工为故辞 , 早岁补诸生 , 列名第一 。纂修县志 , 又著书读志 , 行于世 。乙酉(1654)闰六月 , 城变突作 , 避地由里山 。值大兵勒重 , 箧中惟图书翰墨 。无以勒者 , 肆加[上竹下垂]掠 , 高起亦抗声诃之 , 遂遇害 。
该书撰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 , 其重要刊本有:(1)檀几丛书本;(2)江阴丛书本;(3)翠琅()丛书本;(4)粟香室丛书本;(5)常州先哲遗书本;(6)艺术丛书本;(7)芋园丛书本 。
该书一卷 , 除媒介外 , 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 , 以品系人 , 列制壶家及其风格品鉴 , 并论及泥品和品茗用壶之宜 。后附有周伯高诗二首 , 林茂之 , 俞仲茅诗各一首 。该书是研究宜兴紫砂茶具有紧张著作 。
此以檀几丛书本为底本 , 校以粟香室丛书、常州先哲遗书本等 。
壶于茶具 , 用处一耳 。而瑞草名泉 , 性情攸寄 , 实仙子这洞天福地 , 梵王之香海莲邦 。审厥尚焉 , 非日好事已也 。故茶至明代 , 不复碾悄和香药制团饼 , 此已远过古人 。近百年中 , 壶黜银锡及闽豫瓷 , 而尚宜兴陶 , 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 。陶曷取诸 , 取诸其制 , 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 , 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 , 高流务以免俗也 。至名手所作 , 一壶重不数两 , 价重每一二十金 , 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世日趋华 , 抑足感矣 。因考陶工陶土而为之系 。
创始
金沙寺僧 , 久而逸其名矣 。闻之陶家云 , 僧闲静有致 , 习与陶缸瓮者处 。抟其细土 , 加以澄炼 , 捏筑为胎 , 规而圆之 , 刳使中空 , 踵傅口、柄、盖、的 , 附陶穴烧成 , 人遂传用 。
正始
供春 , 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 。颐山读书金沙寺中 , 供春于给役之暇 , 窃仿老伪心匠 , 亦淘细土抟胚 。茶匙穴中 , 指掠内外 , 指螺文隐起可按 , 胎必累按 , 故腹半矣 。世外其孙龚姓 , 亦书为龚春 。人皆证为龚 。予于吴周聊家见时大彬所仿 , 则刻供春二字 , 足折聚讼云 。
董翰 , 号后溪 , 始造菱花式 , 已殚工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