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级别越高的人,越难沟通:高高在上、傲慢无礼,时间紧迫、缺乏耐心 。
但,当你聊过数以千计的人选后,就会发现,这并非事实 。
真正难以沟通、耗费巨大沟通成本的,反而是那些职场经验并不怎么丰富的初中级人选 。
我们常说,一个人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了他能到达的高度 。
而对于沟通来讲,除了让人舒服外,在聆听、理解、表达的每个环节,不同的方式和表现,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
越不成熟的沟通者,越常打断别人
上学时,我们身边都会有这样一类同学:
他们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到底在讲什么,而是要么自己走神开小差,要么坐在下面接下茬、聊大天 。
当老师问他们时,他们却会说,你讲的这个,我都知道了 。
可这样的学生,却不会成为成绩最好的 。
在职场上,这样的人也并不少见 。
前两天,我就聊到一位类似人选,整个沟通过程下来,颇为费劲 。
我提的每个问题,他都不能完整听完,就急着回答,他的语速还很快,按照自己的理解不停延展,导致我不得不经常将他拉回来,因为,他所答的,根本就不是我真正要问的问题 。
近20分钟的沟通,真正关键的问题没能问出几个,时间都在他自以为是的回答中,被浪费了 。
但当你与那些阅历丰富、级别更高的人选沟通时,就能发现,他们几乎从不会打断你,虽然隔着电话,但你仍能感觉到,他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听 。
很多人都将沟通能力等同于表达能力,但其实,聆听,才是沟通的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
猎豹CEO傅盛就曾指出:看一个人会不会沟通,就看他打断别人的次数,从他听人讲话的状态,就可以辨别 。
善于沟通的人,必定善于聆听 。
因为,这是一切沟通的基础 。
如果你连对方真正的观点、问题都没有搞懂,就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努力发挥,讲得再好,也是南辕北辙 。
那些急于在沟通中打断别人、表达自我的人,除了自以为是的盲目自信外,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我展现”目的,总想给别人留下“我很聪明、我理解力很好”的印象 。
而级别越高的人,越不需要通过这些抖机灵式的小聪明来展现自我,也就更能聚焦在当下的谈话中,关注信息本身 。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指出,很多人在听别人说话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在听,而是在忙于思考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说 。
越是聪明的人,越会明白,沟通的最短路径,永远是先搞明白对方在说什么 。
正如加拿大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所说:人只要闭上嘴巴,就会变得相当聪明 。
文章插图
我们无法理解认知之外的东西
一次,我在帮一家企业寻访一个战略管理方向的岗位 。
因为岗位的特殊性,企业希望人选能够来自乙方,有咨询公司的经验 。
沟通中的一个候选人,给我印象很深 。
由于厌倦了咨询行业不停出差的工作节奏,他几年前就希望能转到甲方,安定下来,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机会 。
沟通过后,我才明白,并非没有合适机会,而是没有合适他的机会 。
也许是在咨询公司的时间过长,他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极为清晰严格的思考框架,这个框架,在帮他做咨询项目时,十分有用,但却成了他转换角色的巨大障碍 。
比如,在谈到客户企业现有的流程体系时,他总是不停纠结于对方公司所用的管理工具是什么、有哪些模型、日常的流程管理如何开展等细节问题 。
他说,如果企业用到的工具和模型不是自己擅长的,职位就不适合他 。
这么多年,他一直在“拎着自己手中的工具箱,去找完全适合自己的维修现场” 。当然,很难找到 。
就像查理·芒格在提到他的一位朋友时指出:有的人因为精通某个模型和方法,就只会用这一种,这是处理问题的笨办法 。
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则是因为眼界过窄、见识太浅 。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经提出过“个人构念论”的观点 。
个人构念,是指由我们过往的见识、期望、评价、思维等所形成的观念 。
当遇到某个似曾相识的场景时,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呈现出以往的经验,来对该问题或者场景做出判断 。
推荐阅读
- 密室逃脱一般多少钱一次,密室逃脱是越贵越好玩吗
- 女性退休计算养老金,为什么有的除以170?有的除以195?
- 为什么理发师吹完的头发那么丝质顺滑了
- 为什么小腹减不下去 主要是这4大因素在作妖
- 变速箱的挡位越多越好?真不一定!
- 为什么不能用微波炉加热鸡蛋?
- 为什么在老凤祥买的一口价黄金估计这么低 老凤祥一口价黄金值吗
- 热水器无水干烧会烧坏什么 热水器为什么会干烧
- 越南山洞容纳72亿人 越南世界上最大的溶洞
- 为什么霸王龙是最后一个灭绝的? 霸王龙有没有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