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端午节的风俗 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列入《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说起端午,妇孺皆知“纪念屈原” 。然而,屈原固然伟大,但端午所代表的,却远远不止屈原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张认为划龙舟的端午节最早源自于战国之前江浙地区的吴越民族 。当时,龙已是吴越民族的图腾,就是这个龙图腾,后来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图腾崇拜;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 。
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 。据《事物原始》中记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 。”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
【过端午节的风俗 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至今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春秋战国时期,龙舟竞渡之习,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
后来端午龙舟竞渡再传到东南沿海地区,福建省福州端午龙舟竞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928年至935年),闽王王延钧倡导“龙舟竞渡” 。广州扒龙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汉时期,南汉后主刘龚(958--971年在位)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 。广西桂林的龙舟活动,史载最早见于唐朝民间约定为逢戊年大划龙舟,形成“十年一大划,五年一小划,每年自由划”的习俗延续至今 。

过端午节的风俗 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文章插图
端午民俗,经过2000多年的演变,已经在全世界各地,眼花缭乱、数不胜数 。今天为大家筛选几个有考证延承的为大家介绍一下 。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 。“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 。
历史上跟粽子沾边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 。西晋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粽最初是用来拜祭祖先和神灵,具体起源年代无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