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ID生成算法剖析,看看这篇就够了

【唯一ID生成算法剖析,看看这篇就够了】本文转载自腾讯技术工程

在业务开发中,大量场景需要唯一ID来进行标识:用户需要唯一身份标识;商品需要唯一标识;消息需要唯一标识;事件需要唯一标识…等等,都需要全局唯一ID,尤其是分布式场景下 。
唯一ID有哪些特性或者说要求呢?按照我的分析有以下特性:

  • 唯一性:生成的ID全局唯一,在特定范围内冲突概率极小
  • 有序性:生成的ID按某种规则有序,便于数据库插入及排序
  • 可用性:可保证高并发下的可用性
  • 自主性:分布式环境下不依赖中心认证即可自行生成ID
  • 安全性:不暴露系统和业务的信息
一般来说,常用的唯一ID生成方法有这些:
UUID:
  • 基于时间戳&时钟序列生成
  • 基于名字空间/名字的散列值 (MD5/SHA1) 生成
  • 基于随机数生成
数据库自增ID:
  • 多台机器不同初始值、同步长自增
  • 批量缓存自增ID
雪花算法
  • 时钟回拨解决方案
  • 本文便分别对这些算法进行讲解及分析 。
UUID
UUID全称为: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通用唯一识别码),有的地方也称作GUID(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实际上GUID指微软对于UUID标准的实现的实现 。
UUID算法的目的是为了生成某种形式的全局唯一ID来标识系统中的任一元素,尤其在分布式环境下,该ID需要不依赖中心认证即可自动生成全局唯一ID 。
其优势有:
  • 无需网络,单机自行生成
  • 速度快,QPS高(支持100ns级并发)
  • 各语言均有相应实现库供直接使用
而缺点为:
  • String存储,占空间,DB查询及索引效率低
  • 无序,可读性差
  • 根据实现方式不同可能泄露信息
 
1.UUID的格式UUID的标准形式为32个十六进制数组成的字符串,且分隔为五个部分,如:
467e8542-2275-4163-95d6-7adc205580a9
各部分的数字个数为:8-4-4-4-12
 
2.UUID版本根据需要不同,标准提供了不同的UUID版本以供使用,分别对应于不同的UUID生成规则:
  • 版本1 - 基于时间的UUID:主要依赖当前的时间戳及机器mac地址,因此可以保证全球唯一性
  • 版本2 - 分布式安全的UUID:将版本1的时间戳前四位换为POSIX的UID或GID,很少使用
  • 版本3 - 基于名字空间的UUID(MD5版):基于指定的名字空间/名字生成MD5散列值得到,标准不推荐
  • 版本4 - 基于随机数的UUID:基于随机数或伪随机数生成,
  • 版本5 - 基于名字空间的UUID(SHA1版):将版本3的散列算法改为SHA1
 
3.UUID各版本优缺点版本1 - 基于时间的UUID:
  • 优点:能基本保证全球唯一性
  • 缺点:使用了Mac地址,因此会暴露Mac地址和生成时间
版本2 - 分布式安全的UUID:
  • 优点:能保证全球唯一性
  • 缺点:很少使用,常用库基本没有实现
版本3 - 基于名字空间的UUID(MD5版):
  • 优点:不同名字空间或名字下的UUID是唯一的;相同名字空间及名字下得到的UUID保持重复 。
  • 缺点:MD5碰撞问题,只用于向后兼容,后续不再使用
版本4 - 基于随机数的UUID:
  • 优点:实现简单
  • 缺点:重复几率可计算
版本5 - 基于名字空间的UUID(SHA1版):
  • 优点:不同名字空间或名字下的UUID是唯一的;相同名字空间及名字下得到的UUID保持重复 。
  • 缺点:SHA1计算相对耗时
总得来说:
  • 版本 1/2 适用于需要高度唯一性且无需重复的场景;
  • 版本 3/5 适用于一定范围内唯一且需要或可能会重复生成UUID的环境下;
  • 版本 4 适用于对唯一性要求不太严格且追求简单的场景 。
 
4.UUID结构及生成规则以版本1 - 基于时间的UUID为例先梳理UUID的结构:
UUID为32位的十六机制数,因此实际上是16-byte (128-bit),各位分别为:
唯一ID生成算法剖析,看看这篇就够了

文章插图
时间值:在基于时间的UUID中,时间值是一个60位的整型值,对应UTC的100ns时间间隔计数,因此其支持支持一台机器每秒生成10M次 。在UUID中,将这60位放置到了15~08这8-byte中(除了09位有4-bit的版本号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