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多年前 茶与禅就发生了关系

【千多年前 茶与禅就发生了关系】一千多年前,茶与禅就发生了关系,宋代苏轼的茶联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明代陆容《送茶僧》诗中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韵满袈裟 。可见,禅与茶在有形无形之间融合成一体而有禅茶的出现 。
茶与禅本来是完全不同领域的东西,茶有随时随地味,饮茶如果只是为了解渴,那么茶味就只是一种感官的享受,属于物质性的了 。禅有随缘随喜法,如果只是为了入定,那么人生也太无趣、无聊了,人类社会还能进步吗?禅味只能得到精神的满足,是属于精神性的 。而今,谈茶、喝茶、品茶都要说到禅,茶与禅经常被相提并论,而且说是茶禅一味 。那么,茶禅为什么要一味?为什么会一味?真的是一味吗?茶禅一味究竟是什么味呢?
第一味:苦甘之味
人有四大苦,生老病死,还有小苦、小小苦,岂止八万四千个苦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 。茶性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 。茶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让禅家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禅的人,在品茶时,品味人生,使人生回甘味,参禅的目的,要参破苦的意义,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体会到先苦后甘的意义,求得对苦的解脱 。禅茶的第一味,就是苦甘之味 。
第二味:调和之味
茶的元素加入禅的元素,茶就变成禅茶 。茶一旦成了禅茶,就有茶和禅两种元素 。凡喝这茶的人会接受这两种元素,享受茶的解渴,也享受禅的满足 。茶与禅调和,禅还是禅,茶还是茶 。不同的是,茶与禅一旦调和,便构成一个实体、一种饮品,让我们享受到柔和、圆融的抒情意识,也让我们享受明快愉悦的感受 。人人若内心有爱,就可以调和一切,享受禅茶一味的调和之味 。
第三味:清净之味
静是修持者的最初步,静的目的在宁静以致远,定、静、安、虑、得,太多的事物需要在静中求取真解 。要达到静,首先需要清、需要净,清净是建筑静的基础,没有清净就无法静 。
从字面来看静就很清楚了,静是青与争之组合,青者清也;争者净也 。清什么?什么不清?争什么?什么不争?人有太多需要去清的事物,也有太多弄不清的事物 。人也有经常不争的事物,也有经常需要去争的事物 。那该清的清,不该争的不争 。由此,也就没有不清的,没有不净的,自然就静了 。品茶讲究静,就是为了品出清净味,清净味必须先要有静,静的时候品茶,必能品出茶的清净之味 。
第四味:高雅之味
凡是正确,合乎规范就是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是雅 。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是谓高雅 。雅对中国茶文化影响很深,品茶谈心是雅事,茶人啜客为雅士 。
品茶时的感官体味,与人的感觉直接接触,同时引发感觉之外的领悟 。茶的意境在于雅,禅的精神在于悟,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含的茶的无限真谛需要吃茶去 。禅茶的高雅之味,需要茶的雅与对禅的领悟相结合,才能体验到禅茶的高雅之味 。
静默率真是禅的精神之一,茶质朴清幽的性质也在品茶的过程中进行 。茶是禅的活用 。品茶要求简单来体现禅的意境,并不需要多余的语言,人们只是专注于体会茶的味外之味,禅的精神也在于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