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都杭州与茶文化共兴盛( 二 )


北宋元祐五年( 1090),著名诗人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做官,那时,西湖 巳被堙塞大半 。苏东坡在上书宋哲宗的《乞开杭州西湖状》里,写下一句著名的话: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同年四月,他动员20万民 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湖泥葑草堆成一条贯通南北的湖堤,在堤上夹种桃柳,建起了六座石拱桥,桥下可通舟楫 。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 山始以沟通 。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 。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 。从此,作为西湖核心景观之一的苏堤建 成,间株杨柳间株桃的美丽胜景由此定型,杨柳摇曳、桃花影绰的苏堤成为西湖春天最美的风景,苏堤春晓名列南宋西湖十景之首 。此时,西湖形成 一湖两塔两堤的景观布局,标志着西湖文化景观的发展成熟 。
南宋建都杭州,西湖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历任官员都把西湖的保护和建设成 果视为皇城建设的重要政绩,西湖沿湖地带也随着都城的建设进程和经济文化繁荣而得到了广泛深人的开发利用,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优美的湖光山色,也激发 了文人的创作灵感,他们将西湖咏之于诗、绘之于画,尽情描述和记录着西湖的美 。艺术作品又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加深了百姓对西湖的认识和热爱 。特别是南 宋的画家们,他们在总结前人艺术成果的基础上,跳出之前整体着眼的视角,选取西湖几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描摹,并用四个字来概括画的内容,比如雷 峰落照、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等等 。这些提法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广为传播,最终发展成为西湖十景,一直流传至今 。
山水胜景成为杭州的新名片,旅游活动也更趋活跃 。杭州每年的旅游者中,除香客外,还有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 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 。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 。那时候的人,也像现在一样,喜欢泛舟西湖,游览极为兴盛 。南宋时的西湖游船,数量多而且制作精巧,为杭城的游览活动增添了无限情趣 。
引领荼文化之发展
农业发达、经济富庶之后,带来的是文化的必然发展 。隋唐之后,长江中下 游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黄河流域,江浙一带的文化力量也随之发声发力 。杭州茶文化倚仗着产茶胜地的自然基础、山水秀丽的优美环境、佛道胜地的人文积 淀,逐渐在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史中崭露头角,并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影响力 。
茶之为物,产自西湖深山,山水秀丽的自然环境给予龙井茶天地的灵气 。绝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产茶的天然好地方,更孕育了品茶的好环境 。西湖水边、深山群岫,经常是好景、好山、好茶、好水集为一体,与中华茶文化讲究天人合 美境佳侣的主张十分契合 。杭州是一个天然大茶寮,是茶文化发展的沃土 。一杯西湖茶包含了天、地、山、水、仁、智之精华 。
杭州寺庙众多,无寺不种茶、无僧不饮茶,杭州产茶史随着寺庙发展史一 同向前,推动的不只是种茶制茶技术,还有与佛道禅宗互相渗透的茶文化 。茶的文化因为与寺庙寺僧密切联系而深邃丰满,佛道的印记从此深深纳入茶文化的精
相伴杭州茶文化而生的还有南宋的官窑 。定都杭州后,为了满足宫廷生活 需要,高宗赵构下令在杭州建立官窑,专门生产宫廷用瓷 。官窑窑址在今天凤凰山南面,距钱塘江很近 。窑址旁有制瓷用的瓷土矿和紫金土矿,取料方便,自然 条件十分优越 。南宋官窑以生产青瓷为主,先后有两种代表性的青瓷传世 。前期所产瓷器壁薄胎细,胎上有一层粉青或青灰色的薄釉,釉面多开裂,称为开片 。产品有碗、盘、碟、盆等生活器具,也有炉、瓶等祭祀和摆设器具,制作精美、品种丰富 。后期,由于宫廷对于瓷器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工艺也有进步,发明了多次素烧、多次上釉的制作工艺,使得做成的青瓷器釉厚如脂,剔透如玉,青瓷的制作水平达到顶峰,同时样子更加优美、品种更为丰富 。官窑生产的大量茶器,直接提升了饮茶的品质,在杭州茶文化的发展史上添上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
杭州茶馆在这良好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开辟了中国茶馆大行于城市的潮 流 。宋室南迁,把中原儒学、宫廷文化带到杭州,经济文化、商品交换的发达也对杭州的餐饮、休闲业提出要求,茶馆便在这座美丽的城市迅速发展,直至成为 这个城市的一个特色风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