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红茶史研究】(一)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在明末出现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红茶 。
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确切时间是没有记载的 , 无从考证 , 但把它定为明末出现却是有充分依据的 。这些依据就是:明末(16世纪中后期)武夷山出现茶叶发酵技术;当地原住民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说法;红茶是高度海外贸易化的商品;国内国外关于武夷红茶出现时间的记载 , 都说明正山小种红茶应是出现在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初之间 。
1.明以前没有红茶的记载
在明朝之前 , 所有现存的史料中都没有关于红茶的记载 。
最早提及红茶这一名称的是成书于明朝初期的《多能鄙事》 , 作者刘基(1311-1375年) , 书中饮食类《茶汤法》中酥签茶载:好酥于银石器内熔化 , 倾入红茶未搅匀 。旋旋添汤 , 搅成稀膏 。散在盏内 , 却以沸汤浇供之 。茶于酥相客多少 , 用桓酥多为茶为佳 。四时皆用汤造 , 冬月造在风炉上 。(1)但这段话中关于红茶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明宋诩(松江华亭人 。字久未 , 生卒年月不详)著的《竹屿山房杂部》卷22内有与这段话完全一致的记载 , 但红茶末记为江茶末 。宋诩的《酥合茶》中是这样记载的:将好酥于银石器内熔化 , 倾入江茶末搅匀 , 旋旋添汤 , 搅成稀膏子 , 散在盏内 , 但酥多于茶 , 此为佳 , 此法至简至易 , 尤珍美 , 四季皆用汤造 , 冬间造在风炉子上;(2)还有刘基著的《茶汤法》中的脑子茶 , 薰花茶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22中的脑子茶 , 薰花茶从内容到文字都完全一致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说:明.刘基的《多能鄙事》提及红茶 , 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该书系伪托 , 故不拟引以为据 。
2.明末在武夷山出现茶叶发酵技术
(1)明洪武年罢造团茶促进了散茶的大发展 , 催生了茶叶发酵技术的产生 。明洪武廿四年(1391年)刚取得天下不久的明朝皇帝朱元璋 , 为减轻民间负担下诏罢造团茶改贡芽茶 。
罢造团茶使一些著名茶叶产区以生产贡茶为主的官办体制解体 , 促使一向未被重视的散茶在解除了因饼茶传统的束缚后得到空前的大发展 。散茶经过明朝二个世纪的发展 , 至明后期 , 一些新技术 , 新工艺及发酵技术先后出现 , 从而推动了除绿茶外 , 黑茶、花茶、红茶和青茶等其它茶类的产生和发展 。全发酵的红茶和半发酵的乌龙茶作为新技术 , 新工艺催生的产物 , 逐渐形成为二种新的茶类 , 使明朝处于我国古代茶叶制作技术的高峰时期 。
(2)明前期是武夷茶的低潮时期 。罢造团茶使一向以制龙团凤饼茶著称的武夷山贡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改制的芽茶由于制作技术落后 , 品质低劣 。周亮工曾记说:前朝不贵闽茶 , 即贡者亦只备宫中浣濯瓯盏之需 。足见武夷山当时的茶叶地位受到重大的打击 , 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叶品质低劣国内众所周知 。至明景泰间(1450-1456年)后才逐渐恢复 。清前期武夷山著名的寺僧释超全(1627-1712年)在其《武夷茶歌》中写道:景泰年间茶久荒 , 嗣后岩茶亦渐生 。武夷山茶叶低朝时期持续到明末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以松箩法制建茶的十六世纪中后期时 。
(3)明后期茶叶发酵技术在武夷山出现 。明前期 , 武夷山在罢贡团茶改贡芽茶后 , 茶叶品质一度低劣 , 但在那茶叶技术推陈出新的时期 , 武夷山不断总结经验 , 引进新技术 , 结合自己的技术长处 , 形成了新的先进的制作技术 。周亮工(1612-1672 , 年明崇祯进士 , )在《闽小记》中记载了: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以松箩法制建茶 , 堪并驾 。
周亮工记载了引进松箩茶制法后武夷茶的制法:武夷 , 紫帽 , 笼山皆产茶 。僧拙于焙 , 既来则先蒸而后焙 , 故色多紫赤 , 只堪供宫中浣濯用耳;近有以松箩法制之著 , 即试之色香亦足 。经旬月 , 则紫赤如故 。众所周知红茶是全发酵茶 , 泡出的茶水汤色红赤 , 色多紫赤是发酵茶的特点 。
周亮工的记载说明了一个重要的史实:在这一时期武夷山出现了发酵技术 。虽说发酵技术的出现 , 不一定说明红茶就出现 , 但它的出现却是红茶出现的一个征兆 。
推荐阅读
- 普洱茶不是越陈越好,两者都不是
- 正山小种红应该多少钱?
- 喝红茶有抗炎杀菌作用
- 红茶乱喝,痘痘找上门
- 滇红茶除了养胃还有哪些功效
- 英国人的最爱——红茶
- 如何鉴别云南滇红茶的品质?
- 正山小种有什么特点吗?需要注意什么吗?
- 怎么喝滇红茶都要技术?
- 从贵族到平民 法国人生活离不开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