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应真图卷赏析 十八应真图卷( 二 )


以上是明末江南文人对吴斌的评价,主要是在他活动的万历年间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认识到吴斌作为学者、画家和户主的三重身份 。后人谈吴斌和他的画,无非是以晚明诸家的人物为基础的综合,如许勤的《明画录》 。这本书是一部带有画家纪传体性质的绘画史作品 。他把吴斌归因于“道释”而非“山水”:“吴斌是个有文化的人,福建人,万历官书秀才 。他擅长佛像,人物清丽干净 。他写山水,从不仿古,满篇都是风景 。人们说它有点奇怪,我也看到了利润的障碍,它也很美 。”可以看出,在该书成书的清初,吴斌已经是一个以擅长画佛像而闻名的画家,或者说他的山水画名完全被佛画掩盖了 。


《十八真图》中的罗汉造型与吴斌传世的其他作品一致,如《五百罗汉图》(现藏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十六真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二十五童渊画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可谓“貌极古” 。这样一个形象的建立是吴斌个人兴趣的结果还是其他原因?似乎陈继儒在《画严二十五童渊书》后的后记可以解释为:“吴兴潘是管理层亲自指示的,所以他看起来像一个佛教徒,他的态度在笔端看来没有一丝划痕 。”吴斌对罗汉形象的解读,可以追溯到五代以来关绣的特殊造型,即“胡帽范翔” 。由于他得到了潘的指导,他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可以得出结论,罗汉造型的选择,不是单纯的“好奇”追求,也不是受西洋画的影响,而是吴斌对佛教经典的深刻理解和对教义的诠释的主动选择 。
“应是真”意为“罗汉”,吴斌一生多次作画,秘殿朱琳中记载有五幅 。纵观吴斌罗汉的传世作品,这卷《十八真言》在构思上是最“奇”的!这一卷风景是奇异的,充满了奇异的色彩 。罗汉坐在石床上,站在水面上,骑在怪兽身上,或者互相交谈 。吴斌注重叙事情节的表现,让每一个罗汉都独一无二 。卷的第一部分是一个长得像龙而不是龙的苍林怪物,低头发出一种气味 。之后,长眉罗汉一脸安详地坐在山洞里 。陀罗罗汉画于树间,喜鹊围食香积食 。此后所画的罗汉都有鲜明的个性,如随御鹤而来的,手捧念珠的,居岩而谈禅定的,驱兽而行的 。比如布袋罗汉的表演就相当生动,表情幽默,手臂下垂,衣服飘动,袒胸露脐,身后跟着一个侍者,提着禅杖和口袋 。在造型中对人物的处理,吴斌始终把线条的运用放在首位,这与其他人物画的线条有很大的不同 。服装褶裥的处理除了平滑连续之外,更像是借鉴了石雕在线条上的表现,多处曲折,有些繁琐,使其在视觉上显得密集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卷中,吴斌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了相关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 。在古拙,岩石和岩石是石头,树木交织在一起,虚线交错涂抹 。《嬴珍十八像》自唐宋以来已有本土化,本卷与甄的通信就具有这一特点 。不同的是,吴斌的写作既有文人趣味,又有奇幻色彩 。卷末吴斌题词“茅毅春日写于绣佛居”,“茅毅”为万历四十三年(1615) 。目前,学术界对吴斌的生卒年有不同的推断 。高居翰认为其活动时期约为1583-1626年,晚明变态画家作品展推断为1590-1643年,以及其他 。目前,吴斌已知的最早的人物画是1591年制作的《十六幅真迹》 。这一卷的风格非常接近“画冷艳二十五童渊书” 。虽然没有模型,但经台北故宫陈蕴如考证,创作日期约为1617-1620年 。
延伸阅读:
生卒年信息资源网日期不详的吴斌,又名文忠,自称志安和尚,福建莆田人 。刘玉居金陵,万历年间以能画为书主,掌管历工部 。山水,布局绝不会照搬古代,佛像人物,造型奇特,异于前人,自成一门 。
对吴斌最早的记载见于《画史提要》(1631年):“吴斌福建人 。万历(1573-1620)时,为官中书,一心为民,善山水,从不抄古布局 。他们都描述了真实的风景...他们可以像伟人和伟人一样 。”美国著名华裔艺术史学家高居翰认为,吴斌的创作活跃于1583年至1626年,而台湾省的研究者则推断为1590年至1643年 。
明代没有画院制度,宫廷画师的编制一般属于外省各部 。万历年间(1573-1620),吴斌被明神宗朱翊钧召见,并被授予中书舍人、政工部主任等职 。他以画家的身份献身朝廷,进入江南文人圈 。其作品以山水、佛像著称,多为明清宫廷所重视和收藏 。他因公开批评权力官员魏忠贤而在奚梦瑶的世界末日时期被捕入狱 。他后来被判有罪并被解职 。晚年画了许多人物画,尤其是佛像,笔法更为娴熟 。他的人品和绘画都很优秀,为后人所重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