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世界上最早红茶的历史溯源

【追溯世界上最早红茶的历史溯源】正山小种红茶诞生于明末清初;产于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世界双世遗产地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茶,早在17世纪初就远销欧洲,并大受欢迎,曾经被当时的英格兰皇家选为皇家红茶,并因此而诱发了闻名天下的下午茶 。历史上的BOHEA就是指正山小种红茶,当时它是中国茶的象征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发展经济,减轻民众负担,下旨罢造团茶,改贡散茶,一向以团茶龙凤饼著称的武夷贡茶,在改制散茶时,因其制作散茶的技术落后,生产出来的散茶品质低劣,走入了有史以来最低谷 。从清代周亮工的记载:前朝不贵闽茶,即贡茶亦只备宫中盏之需 。可以看出当时改制散茶后,武夷茶处境的尴尬 。
相传,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因时局动乱不安,且桐木是地外入闽的咽喉要道,因而时有军队入侵 。有一次,一支军队从江西进入福建过境桐木,占驻茶厂,茶农为躲避战争逃至山中 。躲避期间,待制的茶叶因无法及时用炭火烘干,过度发酵产生了红变 。随后,茶农为挽回损失,采取易燃松木加温烘干,形成既有浓醇松香味,又有桂圆干味的茶叶品种,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红茶,又称之为正山小种红茶 。
制成的茶叶运往镇上销售,本是无心之作的茶叶,却受到大量茶客的欢迎与喜爱,接下来订单逐年增多,需要整个桐木都全力生产此种茶叶,才可勉强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使得桐木远近闻名 。
16世纪末17世纪初(约1604年),正山小种被远传海外,由荷兰商人带入欧洲,随即风靡英国皇室乃至整个欧洲,并掀起流传至今的下午茶风尚 。自此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历史上成为中国红茶的象征,成为世界统饮名茶 。
正山小种红茶最辉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 。据史料记载,嘉庆前期,中国出口的红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名义,鸦片战争后,正山小种红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作用依然显著 。在正山小种红茶享誉海外的同时,福建的宁德、安徽的祁门等地也开始学习正山小种红茶的种植加工技术,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技艺也逐渐地传入国内各大绿茶、泉城绿、泉城红、乌龙茶、普洱茶产区,最终形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工夫红茶 。
明末时期,崇安县令为重振武夷茶,引进先进的制茶技术,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 。松萝法是当时绿茶炒青的制茶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制茶技术 。武夷山在引进松萝法后,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武夷山的茶农采摘茶青的时间,往往集中在天气晴朗的上午进行 。大量堆积的茶青未能及时处理,自然萎凋后,有些会在堆积中发酵,而萎凋后的茶青炒制后,再烘干,会出现茶汤色变红的现象 。也可以说,正山小种红茶技术的发现,是一个巧合过程 。
正山小种红茶繁荣于17世纪,美尤克斯《茶叶全书》的茶叶年表记述,1705年,爱丁堡金匠刊登广告,绿茶(GREENTEA)每磅售十六先令,红茶(BLACKTEA)三十先令 。英传记作家玛丽返蓝尼夫人记当时茶价为红茶(BOHEA)二十至三十先令,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WU-1)山所产的茶,通常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ABLACKTEA) 。由于正山小种红茶茶味浓郁、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远销英国、荷兰、法国等地 。老茶师、英国人诺顿夸奖说: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 。
1734年崇安县令陆延灿著《续茶经》中即称:武夷茶在山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
19世纪70年代远销欧美各国,年产量2.4万担之多 。后因战事频繁,产量逐减,至1949年产销几乎绝迹 。50年代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最高年产量达2万担左右 。正山小种红茶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国内外消费着面前 。
英国人诺顿夸奖说: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 。英国17世纪著名诗人拜伦在他的著名长诗《唐璜》里写道:我觉得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BOHEA) 。
英国17世纪著名诗人拜伦在他著名的长诗《唐璜》里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的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 。称正山小种红茶为武夷红茶,给予富有文学浪漫色彩的赞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