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茶的品鉴与历史】仙人掌茶 , 又名玉泉仙人掌 , 片形似掌 , 多茸毛 , 汤清味香 , 茶产于当阳玉泉寺一带 , 始于唐代 , 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 为湖北地方名茶 。产于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山麓玉泉寺一带 , 为扁形蒸青仙人掌茶 。
仙人掌茶品级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 。特级茶的鲜叶要求一芽一叶 , 芽长于叶 , 多白毫 , 芽叶长度为2.53厘米 。加工分为蒸气杀青、炒青做形、烘干定型三道工序 。蒸汽杀青在蒸笼内进行 , 温度达近100℃ , 蒸汽杀青时间为5060秒钟 , 以鲜叶失去光泽 , 呈现灰绿 , 发出清香 , 叶质柔软为适度 。蒸汽杀青后 , 即予扇凉 , 进行炒青做形 。炒青做形又分头青、二青、做形三个步骤 , 是形成仙人掌茶独特外形的关键工序 。头青炒法主要采抖 , 并须抖得快、散得开;二青炒法采用抖、带结合 , 使茶叶初具条形;该茶掌形的形成 , 主要是通过做形 。其法是交手四指并拢 , 拇指分开 , 平平地伸入锅内 , 采用抓、按等手法炒制 , 力求茶叶扁平挺直 , 约七成干时 , 进行烘干定形 。至含水量5%左右时 , 出烘包装收藏 。外形扁平似掌 , 色泽翠绿 , 白毫披露;冲泡之后 , 芽叶舒展 , 嫩绿纯净 , 似朵朵莲花挺立水中 , 汤色嫩绿 , 清澈明亮;清香雅淡 , 沁人肺腑 , 滋味鲜醇爽口 。初啜清淡 , 回味甘甜 , 继之醇厚鲜爽 , 弥留于齿颊之间 , 令人心旷神怡 , 回味隽永 。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 , 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 , 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 , 直接烘干的做法 , 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 , 保持茶的香味 , 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 。《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 , 曰片茶 , 曰散茶 , 片茶即饼茶 。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 , 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 , 一甑微蒸 , 生熟得所 。蒸已 , 用筐箔薄摊 , 乘湿揉之 , 入焙 , 匀布火 , 烘令干 , 勿使焦 。由宋至元 , 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 , 到了明代 ,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 , 废龙团兴散茶 。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 , 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 , 然而 , 使用蒸青方法 , 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 。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仙人掌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 。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 , 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 , 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 , 有炒制时间不常 , 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仙人掌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 , 炒青茶逐渐增多 , 到了明代 , 炒青制法日趋完善 , 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 。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 , 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 参看附录中仙人掌茶制造工艺 。
推荐阅读
- 如何鉴别红茶质量的好坏
- 绿茶品质鉴别的方法
- 霜降养生关系到冬季 适合霜降节气养生的3款简易食谱
- 黄山毛峰的品鉴方法
- 喝安吉白茶和安吉白片的区别
- 真假云南沱茶鉴别
- 顶级的明前西湖龙井茶的品鉴方法
- 立冬御寒吃什么?这些食物是“天然的热源”
- 西湖龙井茶的品质特点
- 怎么品茶 品茶就是用舌尖辨茶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