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输出与国际技术合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相传,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时期,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就已经发现茶及其利用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中,茶由野生进化为人工栽培,由西南的原产地延伸大江南北,由药用演变为人们日常的生活饮料,并由饮料升华为蕴含浓郁芬芳、修身养性、雅俗共赏的饮茶文化,潜移默化,推动了茶的广泛传播与茶业的持续发展 。
我国茶及茶文化的传播,远在西汉时期已开始对外传播 。本文的主题着重于茶种的主要传向与相关技术合作的发展 。
我国茶种对外传播,最早为东亚邻邦--日本 。公元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 。日本茶业经过引种、扩种、再植等长久缓慢的发展历程,至19世纪以后,茶业步入上升发展时期 。近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徘徊时期 。日本讲究茶科技的研究与应用,茶园良种化、高单产以及作业机械化,居世界前列 。继承我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别具风韵 。
南亚的印度于1780年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茶籽种植 。以后又引种、扩种,创办茶声,并派员赴中国进修种茶、制茶技术,招聘技术人员 。在长期的茶业实践中,注重科技优势和开发市场,实施专业化、集约化及制茶机械化,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 。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茶的生产、出口、消费大国 。
斯里兰卡于17包纪开始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 。同时,大力提倡良种及产销科研一元化与出口多极化,推动了茶业的长足进步 。所产红茶质量优异,为世界茶创汇大国 。
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 。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茶园遭受严重破坏 。战后几十年,艰苦创业,推广新技术和产供销一体化,加速了茶的恢复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
西亚的土耳其于1888年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 。经过分批开发,特别是在国家采取多种鼓励性举措以后,茶业逐步走上规模发展之路 。
欧洲茶区主要分布于格鲁吉亚、阿萨拜疆及俄罗斯的克拉斯诺达,是世界纬度最北的茶区 。
早在1833年,在帝俄时代就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 。
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开垦茶园,兴办茶厂,培训技术人员,贡献卓著,被俄国政府称颂为茶的创始人,授予劳动红旗勋章 。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建设茶商品基地,重视科研与茶园现代化管理,茶叶生产稳步发展 。
东非的肯尼亚于1903年首次从印度传入茶种,1920年进入商业性开发种茶,然而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 。依靠科技管理与普及,独辟蹊径,驱动茶叶生产的发展,并成为世界茶坛新崛起的国家 。其发展速度之快,质量之优,出口茶比例之高,为世人瞩目 。
提起南美的茶,人们自然地会联想起古朴的马黛茶(Mata Tea) 。其实,马黛茶是一种非茶之茶,而真实的茶始于19世纪由我国传入试种,而有效的种植则起于20世纪20年代 。
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国传入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 。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茶园 。50年代以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茶生产、出口国 。
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应外国政府的请求,我国多次派遣茶专家及技术人员帮助产茶国或茶新开发国家,考察探索种茶的可行性或指导开发与发展茶业 。由于中外的良好合作,业绩卓著 。
根据中越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56年,我国派遣茶专家帮助越南民主共和国商业部所属企业工作 。由于中越技术人员兄弟般的合作,为恢复和振兴战后越南茶业,成效突出 。越南国务院授予外国专家友谊奖章与证书 。
越南与我国毗邻,茶种植已有久远的历史,然而规模经营起于19世纪 。此后,还引入南亚的茶种与技术设备 。战后越南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国家加大投入与开国际市场,茶叶生产与贸易有了快步发展 。
1962年我国派遣茶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考察种茶的可能性,并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了成功 。
推荐阅读
- 百年煮茶利器老铁壶
- 孟加拉人的最爱,黑茶
- 各大洲饮茶习俗
- 南亚茶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 秋季喝茶好时节 今天你喝了吗?
- 马黛茶 阿根廷的特产
- 锡兰茶,斯里兰卡的镇国之宝
- 世界茶产地,马拉维
- 世界茶产地,肯尼亚
- 巴基斯坦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