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TCP/IP 协议栈原理

TCP/IP 协议采用4层结构,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协议来完成自己的需求 。由于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应用层,下层的事情不用我们操心;其次网络协议体系本身就很复杂庞大,入门门槛高,因此很难搞清楚TCP/IP的工作原理,通俗一点讲就是,一个主机的数据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发送到对方的主机上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个过程 。

一文搞懂TCP/IP 协议栈原理

文章插图
 
物理介质TCP/IP协议栈分为四层,每一层都由特定的协议与对方进行通信,而协议之间的通信最终都要转化为 0 和 1 的电信号,通过物理介质进行传输才能到达对方的电脑,因此物理介质是网络通信的基石 。
先来大概了解一下TCP/IP协议的基本框架:
一文搞懂TCP/IP 协议栈原理

文章插图
 
当通过http发起一个请求时,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的相关协议依次对该请求进行包装并携带对应的首部,最终在链路层生成以太网数据包,以太网数据包通过物理介质传输给对方主机,对方接收到数据包以后,然后再一层一层采用对应的协议进行拆包,最后把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 。
网络通信就好比送快递,商品外面的一层层包裹就是各种协议,协议包含了商品信息、收货地址、收件人、联系方式等,然后还需要配送车、配送站、快递员,商品才能最终到达用户手中 。
一般情况下,快递是不能直达的,需要先转发到对应的配送站,然后由配送站再进行派件 。配送车就是物理介质,配送站就是网关,快递员就是路由器,收货地址就是IP地址,联系方式就是mac地址 。
快递员负责把包裹转发到各个配送站,配送站根据 收货地址里的省市区,确认是否需要继续转发到其他配送站,当包裹到达了目标配送站以后,配送站再根据联系方式找到收件人进行派件 。
有了整体概念以后,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各层的分工 。
1、链路层
网络通信就是把有特定意义的数据通过物理介质传送给对方,单纯的发送 0 和 1 是没有意义的,要传输有意义的数据,就需要以字节为单位对 0 和 1 进行分组,并且要标识好每一组电信号的信息特征,然后按照分组的顺序依次发送 。以太网规定一组电信号就是一个数据包,一个数据包被称为一帧, 制定这个规则的协议就是以太网协议 。一个完整的以太网数据包如下图所示:
一文搞懂TCP/IP 协议栈原理

文章插图
 
整个数据帧由首部、数据和尾部三部分组成,首部固定为14个字节,包含了目标MAC地址、源MAC地址和类型;数据最短为46个字节,最长为1500个字节,如果需要传输的数据很长,就必须分割成多个帧进行发送;尾部固定为4个字节,表示数据帧校验序列,用于确定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损坏 。因此,以太网协议通过对电信号进行分组并形成数据帧,然后通过物理介质把数据帧发送给接收方 。那么以太网如何来识接收方的身份呢?
以太网规协议定,接入网络的设备都必须安装网络适配器,即网卡, 数据包必须是从一块网卡传送到另一块网卡 。而网卡地址就是数据包的发送地址和接收地址,也就是帧首部所包含的MAC地址,MAC地址是每块网卡的身份标识,就如同我们身份证上的身份证号码,具有全球唯一性 。MAC地址采用十六进制标识,共6个字节, 前三个字节是厂商编号,后三个字节是网卡流水号,例如 4C-0F-6E-12-D2-19
有了MAC地址以后,以太网采用广播形式,把数据包发给该子网内所有主机,子网内每台主机在接收到这个包以后,都会读取首部里的目标MAC地址,然后和自己的MAC地址进行对比,如果相同就做下一步处理,如果不同,就丢弃这个包 。
所以链路层的主要工作就是对电信号进行分组并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数据帧,然后以广播的形式通过物理介质发送给接收方 。
2、网络层
对于上面的过程,有几个细节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发送者如何知道接收者的MAC地址?发送者如何知道接收者和自己同属一个子网?如果接收者和自己不在同一个子网,数据包如何发给对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网络层引入了三个协议,分别是IP协议、ARP协议、路由协议 。
【1】IP协议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MAC地址只与厂商有关,与所处的网络无关,所以无法通过MAC地址来判断两台主机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