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以后,唐代茶书不断出现,编撰茶书蔚然成风,但没有出现像陆羽那样爱茶之深、见解之切的智者,也没有像《茶经》那样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著作,大多是某一专题性的论述,而且又多是个人的一得之见 。
【唐代茶道的风采之茶书】公元825年前后,张又新著《煎茶水记》-卷 。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浮(今河北深县)人,工部侍郎张荐之子 。唐宪宗元和间及进士第,历官左补阙、汀州刺史、中州刺史,终左司郎中 。《煎茶水记》的写作过程,张又新有一篇自述,自述说:元和九年(814)春季,他和朋友们相约到长安城的荐福寺聚会 。他和李德垂先到,在西厢房的玄鉴室休息时,遇到一个江南和尚 。和尚背囊中有几卷书 。张抽出一卷浏览,见“文细密皆杂记,卷末颢为《煮茶记》 。书中记载了一件轶事:唐代宗之时,湖州刺史李季卿路过扬州,遇见陆羽 。李季卿认为,陆羽善于茶天下闻名,扬子南零水又殊绝,这是千载一遇的“二妙归一 。于是,命令军士到南岸去取南零水 。取水回来后,陆羽舀水煮茶,发现不是南零水而是长江水 。军士不承认,说: “我划小船去取水,看见的有上百人,哪里敢说假话呢?陆羽不答话,把水倒掉一半,再用勺舀水,说: “这才是南零水!军士跪地求饶说:“我取了南零水后,在归途中因小舟摇晃,到北岸时只剩下半缸,所以舀江水加满 。不料被先生识破,先生真是神鉴也 。李与宾客数十人都非常惊讶,请陆羽谈对天下各处水质的看法 。陆羽将天下水分为二十等,列“楚水第一,晋水最下 。李季卿让人把陆羽的话记录下来,称为《煮茶记》 。张又新把陆羽的见解抄出.与“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的刘伯刍的的品水文学列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体验,编撰成950余字的《煎茶水记》 。
刘伯刍曾任刑部侍郎,生平事迹不详,约活动于陆羽同时 。他列出适宜煎茶的水,分为七个等级: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这七种水,张又新游历所到,都曾亲自品鉴比较,觉得确如刘伯刍所说 。有熟悉两浙地区的人告诉又新,伯刍所言搜访未尽 。于是,张又新到了刘伯刍未曾去过的两浙,在汉代严子陵钓鱼的桐庐严陵滩,见“溪色至清,水味至冷,用溪水煎“陈黑坏茶,“皆至芳香,又煎佳茶,更是“不可名其鲜馥也,这里的水远远超出刘伯刍视为第一的扬子江南零水 。他到了永嘉,取仙岩瀑布煎茶,水质也在南零水之上 。
据《煎茶水记>,陆羽则把天下的水分为二十等: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上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
比起刘伯刍来,陆羽品水的范围要广阔得多 。除了长江中下游外,还西到商州,即今之陕西省商县;南到柳州,今属广西管辖;北到唐州柏岩县淮水发源处,即今之豫西桐柏山区 。陆羽与刘伯刍对煎茶用水的具体看法和评定标准各不相同,两人对水的品评差异也很大 。不过,据说两人评品的这些水,张又新都曾亲自品尝过,认为无疑当属佳品 。
《煎茶水记》所载,人们广为传闻 。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则在《大明水记》中指出,张又新所记陆羽品水次第, “皆与《茶经》相反,恐为张又新信口开河,随意将二十等水的品评附加到陆羽关上 。也有人认为,陆羽能明辨南零水,并以雪水居末,殊为怪诞,不符常情 。今人万国鼎就提出不同意见:天下水诚有美恶,以所含矿质不同也;然以天下之大,欲举而一一次第之,谈何容易 。雨雪之水纯洁,虽不若著名山泉之甘厚,远胜普通井水之苦涩,而又新以雪水居末,宜陈氏《书录解题》斥为尤不可晓也 。至又新所记 陆羽辨南零水事,尤属怪诞 。夫两水合置一器,未有不溶和者,而犹分上半为临岸之水,下半始为南零水,悖物之理矣 。(《茶书二十九种题记》)万国鼎的话确为至论 。不过, 《煎茶水记》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一是对于品茶用水提出了一些高于旁人的看法 。如书中提出,茶汤品质高低与泡水有关系,水的性质不同会影响茶汤的色香味 。不过,烹茶用水不必过于拘泥名泉名水,茶产在什么地方就用什么地方的水来煎烹,得水土之宜,便能泡出好的茶味 。再好的水运到远处,它的功效只能剩下一半 。还指出茶汤品质高低又不完全受水影响,善烹洁器也是很重要的条件 。善于烹茶,清洁器具,就能更好地发挥佳水的功效 。书中并强调“显理鉴物’’,即理论必须结合实际;不能迷信古人,因有古人所不知而今人能知者;学无止境,好学君子应该不断钻研,才不止于“见贤思齐 。这些至理名言,对盾人启发很大 。二是《煎茶水记>首开古人饮茶用水理论的先河 。在唐代以前,煎茶用水还没有引起充分注意,自然也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是《煎茶水记》最早载录了宜茶用水,并以刘伯刍和陆羽的见解昭示后人,丰富和补充了《茶经》关于煮茶用水的内容 。此后,人们对茶的色香味越来越讲究,对用水的要求越来越高,品评水质的文字越来越多,还出现了如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之类的烹茶用水系统著作 。
推荐阅读
- 中国茶道历史回顾
- 宋人的饮茶文化
- 茶艺乐园的缘分
-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滇红茶的鉴别方法
- 中国的茶文化传遍世界各地
- 2022年百度集卡什么卡最难集,百度集卡活动怎么获得更多的卡
- 2022年四月份雨水多不多,每年的几月份雨最多
- 日本|一个公务员开始废掉的迹象,说不准还会丢掉官职,你有没有中招?
- 女生跟你打闹肢体接触是喜欢吗,愿意和你有肢体接触的女生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