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帽子特点 各种少数民族的帽子头饰

满族服饰俚俗
大东北满族的服饰俚俗 , 集这个古老民族几千年之大成 , 又谱写着近千年来其服饰俚俗之新篇 , 它既是本民族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 , 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传统服饰俚俗起源于生活 , 扎根于民间 , 承载着人们传承久远的生活习俗 。
满族的服装 , 具有浓厚的北方骑射民族的特色 。早年 , 满族男女老少日常的主要服装是旗袍 。旗袍在清朝曾作为“国 服”在全国推广 。这种袍服有棉有单 , 适合北方骑射民族的生产生活 。
清初时 , 满族人的衣着服饰是十分的原始简陋 。《柳边纪略》记载 , 顺治年间流配关东的陈敬尹说 , 他在顺治十二年(1655)被流配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时 , 这里还没有汉族人 。那时 , 满洲人的衣着十分简陋 , 主要是以兽皮或缉麻为衣从不知晓还有布帛 。到了康熙中期 , 满族人的衣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居宁古塔者 , 衣食粗足 , 则皆服绸缎 。天寒披重羊裘 , 或猞猁狲、狼皮打呼(皮长外套) 。惟贫者乃服布 , 而敬尹则至今犹布狍 , 或着一半羊皮缎套耳 。”
满族男女老少的帽子 , 也与服饰、靴鞋一样特色明显 , 充分展示着满族这个北方民族曾经渔猎为生计的民风 , 与中原汉族的帽子有着明显的区别 。由于以满族为主建立的清王朝立国近 300 年 , 故此 , 对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人们有着深刻的影响 。

蒙古族帽子特点 各种少数民族的帽子头饰

文章插图
男帽种种
满族先民从漫长的原始社会走来 , 曾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涯 , 故而其服饰鞋帽受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的直接影响 , 体现了严寒的东北地区北方民族渔猎经济的特点 。
满族最早进入史籍记载的先民是肃慎人 , 那还是中国最早纪年的夏代之前的舜帝时期 , 距今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时光 。当时渔猎为生的肃慎人 , 所穿戴的衣、裤、鞋、帽等都来自兽皮 , 以御风寒 。当时原始的肃慎人 , 头上围个什么狐皮、貂皮也许就算是帽子了 。肃慎人还有一习俗与兽皮帽子一样 , 也传承了数千年的时光 。《太平御览》中《肃慎国记》载:
将娶嫁 , 男以羽毛插女头 , 女和则持归 , 然后致礼聘之……
这头上插羽毛的习俗 , 是满族灵禽神鹊崇拜的一种显示 , 自古老的肃慎人之后一直在传承着 。《魏书·勿吉传》载其后人勿吉人也有:“ 将娶嫁 , 男以羽毛插女头”为装饰之载 。
到了隋唐时期 , 《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载:黑水靺鞨“俗编发 , 缀野豕牙 , 插雉尾为冠饰 , 自别于诸部” 。
到了清代 , 这头上插羽毛的古俗还在传承着 , 只是此时那羽毛已叫“花翎” , 是插在官帽顶戴上成为官员等级的象征 。花翎是指带“目晕”的孔雀翎 , 目晕像人的眼睛一样 , 故又称之“眼” 。这种带“眼”的花翎插在由宝石、珊瑚、砗磲等制成的顶戴上 , 被人们统称之“顶戴花翎” 。
《魏书·勿吉传》中记载的“头插虎豹尾”的古俗 , 在清代也被传承着 , 凡是冠帽不缀红缨而饰七条貂尾的 , 则称之“得胜盔”或是“七星貂” 。正如元代诗人刘静修所诗:“ 万里河山有燕赵 , 一代风俗数辽金” , 满族的许多民风在金代已成俗 , 传承久远的兽皮衣帽即使如此 。《三朝北盟汇编》中载:
(女真地)冬极寒 , 多皮衣 , 虽得一鼠 , 皮亦藏之 。以羔裘狼皮等为帽 。
满族是山林中的渔猎民族 。早年 , 男子不分老少皆有一年四季戴帽子的习俗 , 所以戴的不仅仅是皮帽 。自清代以来 , 满族人所戴的帽子式样很多 , 有小帽、大帽、凉帽、暖帽、布帽、皮帽、毡帽等等 。
帽子的样式不但很多 , 而且还分礼帽和便帽两大类 。帽子 , 满族称之“玛哈” 。礼帽是指出门、会客或重大场合戴的 , 亦称“大帽” 。早年 , 满族春、夏、秋三季的礼帽 , 又称“凉帽” 。是一种尖顶无檐的草编帽 , 样子就像满族人家酱缸上扣的酱缸帽子 。由于它又像一口倒扣着的锅 , 所以又称之“覆釜” 。这种大帽满族人是用一种叫“得勒苏”的草编制的 。草以物贵 , 因这种得勒苏草编制了礼帽 , 所以人们又尊称之“玉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