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器形赏析:合欢壶

|紫砂壶器形赏析:合欢壶

文章图片


紫砂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 , 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 。 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 , 紫砂做成壶 , 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 。 从此蔚成风气 , 名家辈出 , 花色品种不断翻新 , 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 发展到今天 , 可谓巧夺天工 , 技绝寰字 。 今天来细聊紫砂壶型之一的合欢壶 。

壶身用两器皿对合而成 , 所以得名合欢 , 寓意合而则欢 。
说到合欢壶 , 就涉及首讲到两位大师级人物 , 壶之尊圣“陈曼生”及“杨彭年”和他们创立的“阿曼陀室”那就先讲讲陈曼生 , 本名陈鸿寿(1768-1822) , 字子恭 , 号曼生 , 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曼生、曼龚、种榆仙客、种榆道人和翼庵 , 清钱塘人 。 嘉庆六年(1801)拔贡 , 官至淮安同知 。 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任溧阳知县 。 擅长古文辞 , 精于雕琢 , 以书法篆刻成名 , 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 , 才气过人 。合欢壶铭;“试阳羡茶 , 煮合江水 。 坡仙之徒 , 皆大欢喜” 。 曼生铭此壶是曼生与杨彭年结合的佳作 , 其印章、书法、词藻、款式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 , 有浓郁的书卷气 。

合欢壶典故
       曼生在溧阳为官 , 上任伊始 , 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 。 曼生召集故友亲朋 , 全力以赴 , 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 , 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 。 曼生不敢怠慢 , 征集、挑选、包装 , 命人昼夜兼程 , 送往京城 。 终如期而至 , 龙颜大悦 。 消息传来 , 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 。 曼生设宴以贺 。 席间 , 曼生一时兴起 , 挥毫泼墨 , 写下“八饼头纲 , 为鸾为凤 , 得雌者昌”之墨宝 。 好友郭通提议 , 何不造壶以载此喜 , 曼生喜不自禁 。 席间鼓乐欢天 , 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 , 声音洪亮悦耳 , 曼生乃性情中人 , 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 , 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 大镲凹凸有致 , 合则响 , 合而美 。 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 , 奏响人间欢乐 , 遂以合镲为样 , 合欢为名 , 设计出合欢壶 , 以朱泥造之 , 通体大红 , 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 。 此壶极富天趣 , 取皆大欢喜之意 , 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此壶乃曼生喜极而制 , 故此壶风格绮丽 , 所谓雾余水畔 , 红杏在林 。 典美精工 , 余味无穷 。 拥此壶而品茗 , 必逢喜悦之事 。 捧壶把玩 , 有如重回当年曼公呼朋唤友鼓乐欢天之场景 , 喜不自禁由壶传 。
壶身铭文:八饼头纲 为鸾为凤 得雌者昌 曼生铭
“阿曼陀室”
【|紫砂壶器形赏析:合欢壶】陈曼生笃信佛教 , 酷爱紫砂壶 , 于斋中设一巨大藏室 , 平日赏壶 , 玩壶乃至日后设计壶式均在此 , 室中悬一巨幅南无阿弥陀佛之墨宝 , 一日好友邵二泉赏壶之余一时兴起 , 曰:曼兄爱佛也爱壶 , 何不以“阿曼陀室”为此室之名 , 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合之意 , 曼生及众人皆言大妙 , “阿曼陀室”便由此而诞生 , 从此陈曼生就成为了阿曼陀室的主人 。 而“阿曼陀室”也就成了陈曼生留与后人的标志性的文化标识 。
曼生时代 , 金石、篆刻等具有文人气息颇浓的艺术形式的流行 , 使印坛逐渐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气象 , 并随之崛起了灿烂的流派印章 。 其中清代中期 , 由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和陈豫钟、陈曼生、赵之琛、钱松八人组成的西泠八家 , 就是最有影响的篆刻群体 , 作为清代最具影响的一个篆刻群体 , 西泠八家的作品在当时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 而西泠八家中的陈曼生又另辟蹊径 。 在后来由于与杨彭年合作制作了大量的紫砂壶 , 也就是著名的“曼生壶” , 因此他也成为“西泠八家”中最受关注的人物 。
悠悠几千载 , 文人自古多风流 , 描绘世态万千 , 抒励志情怀 , 托寄闲情逸致 , 多离不开文学与书画 , 或洋洋万言 , 或字字珠玉 , 或豪情泼墨 , 或精描细琢 , 得以绵绵无绝于博大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林 , 亦或人们所知晓的早已约定俗成 , 欲寄情言志、解愁、必先以文学亦或书画作品以托之 , 因而 , 每一支系文化的形成无不是千百年的积攒而成 , 对于没有千百年文化元素沉淀的新原素或曰新生事物 , 欲得到人们之认可 , 并形成一种文化 , 可谓“蜀道之难 , 难于上青天” , 然则 , 物竞天择 , 唯她例外 , 以其独特的形态与内涵携短短几百年之年轻生命 , 游离却突出于传统文化发展之规律 , 一枝独秀 , 承载的却是上下五千年众多文化元素之精髓 , 她就是中国最具文人气质、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紫砂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