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想靠留学“划水镀金”的年轻人该醒了

hr|想靠留学“划水镀金”的年轻人该醒了

文章图片

hr|想靠留学“划水镀金”的年轻人该醒了

文章图片

hr|想靠留学“划水镀金”的年轻人该醒了

文章图片

hr|想靠留学“划水镀金”的年轻人该醒了

文章图片


2月14日 , 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公布 , 新增七所高校 。
母校是否在列“双一流”也将成为今年应届生找工作的重要加分项 。 近期 , 许多高校陆续发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 , 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 , 比上年增加167万人 , 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
随着高中分流、考大学进入严字当头的时代 , 再加上疫情对就业、出国的影响 , 大学生“划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 应届生对“卷中卷”、“大大卷”的调侃 , 也是其面对学业和自我发展众多压力的真实写照 。

2020年以来 , 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 , 高校的出国留学比例普遍有所下降 。 比如 , 2019年 , 北大毕业生出国(境)留(求)学人数为1155人 , 比例为14.79%;2020年出国(境)人数为1084人 , 下降至13.34%;2021年 , 该人数下降至793人 , 比例下降至8.17% 。 其中 , 本科生出国(境)人数从2019年的30.01%降至18.90% 。

清华大学2019年毕业生的出国(境)比例为15.3% , 2020年降至9.6% 。 2021年 , 该人数进一步降至517人 , 相比于两年前已经“腰斩” , 比例降至6.9% 。
感叹之余让人不得不思考 , 留学为什么突然不“香”了?
-01-
变味的留学潮
最早的规模化留学 , 大概出现在1854年 。 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 , 旋即归国 , 后积极谋求机会劝进清政府选派儿童留学 , 在与曾国藩、李鸿章等的共同努力下 , 直到1872年才有第一批儿童30人赴美留学 , 这是所谓的“官派留学” 。 正如李鸿章所言:“赴美肄业 , 以求洋人擅长之技 , 而为中国自强之图 。 ”官派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自强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


晚清第一批赴美学子

到了1900-1911年间 , 留学规模扩大 , 人数总计近二万人 , 是第一代留学生人数的一千倍 。 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中国士子的传统出路 , 同时留学政策由限制转变为鼓励 , 由过去单一的官派转变为公费自费并举 , 留日学潮乃此发生 。
改革开放初期 , 基于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 公费派出的大量留学生依旧占据主流 。 直到2001年我国加入WTO , 作为成员国 , 需要解除与留学相关的任何不合理限制 。 2003年境外消费进入无障碍时代后 , 自费留学成为主流 。
不难看出 , 在中国“留学潮”的发展过程中 , 最早大多以派出国内优秀知识分子到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思想为主 ,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 出国留学政策的逐步开放 , 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 相比较国内看似轻松的学习环境以及归国后的“优待”不断吸引着中产阶级家庭们 , 有能力的家长几乎都想把孩子往国外 , 不知不觉中 , “留学”也变了味 。
前阵子#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的话题登上热搜 , 关于“留学生”群体再次引起了公众的讨论 。 特别是疫情开始后的这几年 , 伴随热搜而来的网络舆论 , 以及各种影视作品中的“人设” , 留学生群体不断被推上风口浪尖 。

人们对留学生的印象逐渐从知识分子、高素质人才 , 变成了无所事事、花钱大手大脚、混文凭……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屡屡发生 , 背后的原因却很少有人探究 。
-02-
暴富的留学中介 , 已成过去式
中国人可以说是地球上最重视子女教育的国家之一 。

不少家长对于教育问题都能达成一个共识:“花在教育上的钱不是消费 , 是投资 。 ”读书对很多家庭来说被看做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 而对于更富有的家庭而言 , 越好的教育资源意味着孩子的未来越光明 。
因此 , 家长不断寻找优质教育资源 , 从公立到私立 , 从国内到国外 , 在这个过程中 , 一些家长们逐渐开始忽略孩子们真正的需求 , “使劲砸钱”成了教育孩子的“王道” 。 即使说了好几年“海归的末日” , “垮掉的留学生” , 家长们却还是挤破头的把孩子往国外送 , 好像真的“国外的月亮比较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