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格沃兹的传承|中国式管理之合理的激励(二)先求忠诚再求能力( 二 )


由于“忠诚”属“德”而“肯干”为“才” , 所以我们简称为“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有才”以及“无德无才” 。
中国式管理 , 以“有德有才”为第一等人才;“有德无才”为第二等人才:“无德无才”为第三等人才;而以“无德有才”为第四等人才 。 居于“德本才末”的准则 , 有德(忠诚可靠)者列为第一、第二等 , 无德(不忠诚、不可罪)者列为第三、第四等 。
同样有德 , 当然重用有才(能干肯干)的人;若是一样无德 , 那就选用无才(不能干 , 不肯干)的人 , 比较不会惹事闯祸 , 今人较为放心 。
中国社会 , 常见“无才”的人居高位 , 担重责 。
仔细分辨 , 其中有“有德”的人 , 也有“无德”的人 。 有德的人 , 取其忠诚可靠 , 虽然没有能力 , 找一些能下的部属 , 照样可以补足 。 无德的人 , 取其不能干又不肯干 , 想做坏事也做不出来 , 比较不用担心与操心 。
有能力的人 , 经常受到各种打压 , 主要是上面的人 , 很不放心 。
每过一段时间 , 总要叫人试探下 , 看看他安不安分 , 有没有不良的企图?
在中国社会 , 有能力的人很不容易出人头地 , 便是因为缺乏“潜龙勿用”(先遮掩一阵子)的素养 。 在没有弄清楚周遭的环境之前 , 便轻举妄动 , 贸然把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
一旦引起疑惧 , 很不容易摆脱“非主流”的色彩 , 终于不得已而逼上梁山 , 与主流为敌 。 幸运的遇上“招安” , 不幸的只好以乱世为借口 , 半隐半现 , 以求“自安”了 。
中国人一向主张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 最好“多看、多听 , 少开口” , 便是希望有能力的人 , 不要过分相信书本上的理论 , 以为真的“书中自有黄金屋 , 书中自有颜如玉” , 忽略了社会的特殊性 , 以致“一开口便成烈士” , 从此过着被放逐的生活 , 而苦恼不堪 。
孔子说:“人不知 , 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即在针对“喜欢出名 , 不做平凡的人/
有一点能力 , 马上想表现出来”的人性弱点 , 劝导年轻人不要随便露出锋芒 , 以免不小心得罪了权贵人上 , 弄得一身坎坷 , 阻碍重重 。 就算怨天尤人 , 也是枉然!
有能力的人 , 必须“君子藏器于身 , 待时而动” 。 有能力是相当难得的 , 不能轻易表现 , 以免害死自己 。
有器在身 , 还要待时才可以动 , 那就是先让上级觉得忠诚可靠 , 然后才相机表现 , 自然青云直上 , 仕途顺畅 。
说到这里 , 有人就会产生误解 , 以为表现能力之前 , 必须善于逢迎、讨好上级 , 当乖乖牌 , 而不知这些正好是不忠诚、不可靠的标志 , 千万不要因为这种错误的见解而敢误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 以免徒增悔恨 。
忠诚可靠的坚实基础 , 在“不完全听从上级的指示” , 也就是孟子当年所说的“事君的义 , 不要顺” 。

孟子论部属的人格 , 分为四级 , 以专图讨好上级的部属为最下级 。 认为上级有过失 , 不加以谏阻 , 还是小罪 。 如果有意承旨 , 在上级尚未有某种过失 , 便曲意奉承 , 想出许多讨好的点子 , 使上级犯过 , 那就更加罪大恶极 。
不要顺的意思 , 并不是“要不顺” 。 存心不顺从上级的旨令 , 等于叛逆 , 当然不忠诚也不可靠 。 不要顺的主旨 , 在“不要以顺为主要的态度” , 以致应该顺的和不应该顺的 , 都不加辨别 , 而盲目地顺从 。
忠诚可靠对个人而言 , 是一种“信用度” , 必须依靠自己的行为表现 , 一点一滴累积起来 。
不要顺从是适当地坚持自己与上级不同的意见 , 从合理坚持中建立自己的信用度 。 完全服从根本不负责任 , 当然不可靠;盲目坚持易流于刚愎自用 , 不忠诚;
所以不要顺从最合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