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柳色黄金嫩 , 梨花白雪香 。 玉楼巢翡翠 , 金殿锁鸳鸯 。 ”“雅色素而黄 , 虚心轻且劲 。 岂无雕刻者 , 贵此成天性 。 ”这些赞美雕刻的诗词之所以能流传下来 , 也是因为雕刻的工艺精美 。 核雕作为中国民间传统微型雕刻工艺 , 历史非常悠久 , 雕刻师凭一把刻刀 , 化腐朽为神奇 , 在毫厘之间 , 雕刻出万千世界 。
韩晓宁 , 雕刻师 , 艺名匠心小五 。 2013年拿起刻刀雕琢自己的人生 。 他自幼接受艺术的熏陶 , 因为很有动手能力的天赋 , 自此便醉心于雕刻 , 踏上了核雕技艺求学之路 。 2017年在核雕大师李双老师艺术馆进修核雕技艺 , 不忘初心、潜心专研 。 在专研核雕技艺的同时不忘提升自己 , 2017年考进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习国画和雕塑 。 作品多为人物题材为主 , 其雕刻艺术的宗旨 , 秉承“继传统精华而融入新颖元素 , 风格独树” , 深知艺无止境而不断探索精进 。 经过几年的沉淀 , 他在2018年创办小五核雕手工艺馆 , 作品受到广大爱好者和收藏者的喜爱 。
【雕刻|方寸之间万千天地——雕刻师韩晓宁(匠心小五)】
在明朝时候 , 核雕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能以径寸之木 , 为宫室、器皿、人物 , 以至鸟兽、木石 , 罔不因势象形 , 各具情态 。 尝贻余核舟一 , 盖大苏泛赤壁云…”这篇清人写的《核舟记》 , 就记载了明朝著名核雕艺术家王叔远创作的核雕史上的珍品——“赤壁之舟” 。 可见核雕工艺由来已久 , 并早已在民间传承 。
对于这样一项传承已久的工艺 , 雕刻师韩晓宁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创作理念 。 他认为不能做传统的奴隶 , 创作的作品应是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 , 拥有拙中见巧的艺术魅力 , 并能够被时代接受和推崇 , 这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 。
韩晓宁的第一件作品《十八罗汉》全部完成后 , 他不但感到自豪 , 还悟出了自己要走下去的道路 。 “要想让每尊罗汉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 , 那么就必须对人物的背景和性格了然于胸 , 才能做到神似意合 。 要让18尊罗汉个个‘活’起来 , 就必须在细节刻画上下功夫 , 一是有利于面部表情肌肉线条的刻画 , 二是让作品显得干净利落 , 从神情一目了然 , 大家看起来不累 。 ”在纷杂中表现独特性 , 在创作中懂得取舍 , 一直是韩晓宁遵从的原则 , 不为了像而去雕刻 , 而是让自己的作品有灵魂 , 这是他一直坚持的准则 。
当自己的作品被收藏后 , 韩晓宁高兴之余 , 很快摆正了自己的心态 。 他认为一流工匠的心性比技术更重要 。 好的技术 , 要依托在好的心性之上 。 有一流的心性 , 必有一流的技术 , 在磨练心性、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的前提下 , 学会用感恩的心态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 才会有无限可能性 。
以梦为马 , 不负传承 。 对于韩晓宁来说 , 核雕不仅是一门吃饭的手艺 ,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 提起工匠精神 , 我们的刻板印象都是埋头苦干、不言不语、疏于交流、专注于手中的工作或者是手艺的人 , 给人一种“呆”的感觉 。 我们将评价工匠的标准完全聚焦在了技术层面上 , 只注重技术上的培养和精进 , 忽略了人是感情动物的本质 。 而韩晓宁认为只有从心底里尊崇技术;有将这门技艺融化到血液里 , 渗透到思想中的那种特有的执着 , 才能使人们主动的去学习去领悟 , 才能使这门技艺得到传承 。
大千世界百杂碎 , 一粒芥子纳须弥三千核雕体积虽小但却承载三千世界 , 除了蕴藏着核雕传承人高超的雕刻工艺 , 同时还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缩影 , 对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艺无止境 , 每个匠人都需终其一生去学习探索 , 只有不断创新 , 才能把这条路越走越宽 。
推荐阅读
- 妒忌|即使关系再好,同事之间也要保持距离,尤其这三件事不能做,切记
- 雕刻|80版50元纸币,收藏价值3000元左右,你收藏了吗?
- 雕刻|清代,和田碧玉嵌白玉云龙纹官帽架一对
- 雕刻|绝妙的智慧,一对图案简单的石头门墩
- 艾米丽|国外女子为哥哥的婚礼精心网购伴娘礼服,买家秀之间沦为“灾难”
- 翡翠|在玉石界,「翡翠」是雕刻佛像的最美材质!没有之1
- 雕刻|玉雕度母|动静之间,观众生诸相无常。
- 雕刻|百度百科4
- 雕刻|仙作佛像雕刻名家作品珍赏,紫檀木雕,阿弥陀佛立像
- 雕刻|?和田玉的瑕疵(四):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