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著名演员赵静,巅峰时嫁给粉丝:他虽然是普通人,却最适合我( 二 )


苦觅角色许久的谢晋也是视若珍宝 , 不惜请来了上海宣传委员会 , 才让赵静得以进入剧组 。

因为当时文化风气的原因 。
拍完两部戏的赵静并没有一路高歌 , 而是回到老家 , 进行劳动改造 。
在部队的磨砺 , 让赵静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辛劳疾苦 , 也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 在日后的表演生涯中 , 对各种角色也更加得心应手 。
1978年 , 正值文革期间 , 国家需要演员去宣传勤勤恳恳的工农形象 。
先是《冰山雪莲》的导演找上了她 , 出演农奴少女金珠 。

没过多久《海之恋》剧组又相中了赵静 , 一位勤劳朴实的工人女性立秋诞生了 。
随着两部电影的播出 , 赵静的名字也跟着火遍大江南北 。
各大著名电影厂也不愿意放手这块璞玉 , 觉得是时候让赵静脱离那个河南小剧团 , 让这位女星一展风采了 。

赵静面临最难的问题还是河南曲艺团的位置调转 。
可就是再困难的局面 , 也抵挡不住各剧组揽获人才的心 。
经过多方努力 , 赵静终于从河南剧团调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 , 成为那里的一员 。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 , 赵静走上了国际影星的道路 。
《闪光的彩裙》 , 《奇迹会发生吗》《笔中情》这些优秀的工作作品不仅让赵静在国内的影视行业留下了一席之地 , 也让她在无意之间受到了海内外影迷的关注 。

在《笔中情》中 , 赵静扮演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 而又知书达礼的古代女性 。
《笔中情》电影整体古色古香 , 很好地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氛围 , 在国际电影节上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 甚至还得到了“优秀电影节”的名号 。

“赵静”这个名字也由此走向了世界 , 她不仅是国内 , 更是中华文化宣传的女性代表 。
《笔中情》之后 , 赵静并没有满足自己现有的成就和发展 , 她深知自己和科班演员的差距 , 赵静重新考学 , 如愿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
当时和她一个班的还有唐国强 , 宋春丽等人 , 这个班级的人后来很多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

毕业后没多久大导演就顺着赵静的名气找到了她 , 全体毕业成员一起合拍了《鸳鸯楼》这部电影 。
这部聚集了大牌的作品轰动一时 , 让赵静再次拓展了名气和人脉 。
赵静在这种氛围下 , 不仅学到知识增进才华 , 还收获了人脉资源 , 这都为她后来得更近一层楼做足了铺垫 。
在上海电影厂工作的十余年 , 赵静辛勤地耕耘着 , 出演了几十部佳作:《天涯歌女》《午夜阳光》《中国1949》 , 形式多种多样 , 充分丰富了她的演艺生涯 , 也为国内影视界的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

在娱乐圈倾情奉献的这几十年 , 不仅让赵静收获了无数珍贵的演艺成就和回忆 , 还让无数的中国观众得到了鲜活的精神食粮 , 在那个贫瘠的年代得以拥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赵静也同样凭着自己的才能在演艺圈获得了崇高的地位 。
02
事业上颇有造诣的同时 , 赵静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
和爱人丹宁军的相识 , 则是非常的朴素又传统 。
两个人是1976年 , 经人介绍认识的 , 当时的赵静在影视圈已经小有名气了 , 丹宁军也是赵静的粉丝 。
看了很多遍她演的《新风歌》 , 是个十足的“追星少年” 。
更是没想到还能跟她相亲 。

两个人都是文艺工作者 , 有很多共同话题 , 赵静仿佛寻觅到了苦苦难求的知音 , 此后两个人就开始书信交流 。
丹宁军虽然在东海舰队中工作 , 但却一点没有大男子主义 , 在信中是一副贴心又温暖的可靠形象 , 让赵静很快就深陷于其中 。
在平时的生活中 , 丹宁军也是很支持赵静的工作 , 在她纠结要不要继续自己的梦想时 , 丹宁军鼓励道:“进入艺术院校求学也是我的梦想 , 你尽管去追求理想就好 , 我就是你坚强的后盾 。 ”
赵静感动不已 , 认为丹宁军就是她生命中的那个人 。
1979年相爱的两个人去民政局领了证 。

不久之后《海之恋》热播 , 人们也慢慢知道了赵静结婚的消息 , 都纷纷为报她不平 , 认为赵静是下嫁了 , 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
外人的话又怎么能当真呢?只有赵静本人 , 才知道哪个适合自己 。
事实证明 , 选择丹宁军的确是她生命中正确的选择 。
日后赵静常常受到媒体关于婚姻 , 恋爱经历的采访 。

赵静也没有遮遮掩掩 , 而是坦然地回忆那段甜蜜的岁月:“结婚之后丹宁军就转入到她工作的单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