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爱心长跑”,无锡这位老教师用爱托起希望的“太阳”!

“得到这份荣誉 , 我很激动 , 也很珍惜 。 ”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的退休教师俞斌前不久获评“江苏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 日前接受采访时他如是感慨 。 从1994年至今 , 俞斌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扶贫助学 , 获社会各界赞誉无数 。 已经75岁的他表示 , 只要还有能力 , 他的“爱心长跑”还会持续 。
俞斌的“爱心长跑”是从1994年开始的 。 他还记得 , 那年3月第一次看到“希望工程”宣传画上的大眼睛女孩时心中大受震撼 , 眼前浮现了自己少年时辍学的经历 。 他随即参加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 。 当时月工资仅300多元 , 俞斌汇出的第一笔助学款有400元 。 从那以后 , 远方大山里贫困学子成了他的牵挂 。
27年来 , 他三达西藏、四进新疆、九下陕川、十上云贵 , 近200次进鄂豫皖大别山、数十次赴鄂豫赣桂湘川滇等地 , 足迹遍布20多个省180多所学校 , 奔赴的行程相当于绕赤道4圈 , 结对资助的贫困学子1100余名 , 寄送爱心包裹755个、衣物上百吨 , 援建爱心书屋11个、爱心旗杆平台52个 , 个人资助累计42万余元、长期结对学生600余名;他影响带动爱心人士捐款捐物不计其数 , 仅助学金每年就达30余万元 , 被誉为贫困学子的“救星”“爱心使者” , 失学儿童“最亲爱的爷爷” 。

27年“爱心长跑”,无锡这位老教师用爱托起希望的“太阳”!
文章图片

不惜千金散尽 , 只为贫困山里娃
拉开俞斌家写字台的一只抽屉 , 数百张厚厚叠叠的火车票、汽车票的票根整齐地摆放在一起 , 塞满了大半个抽屉 。 这一张张票根 , 正是他27年来翻山越岭、过滩涉水 , 执着行走在助学路上的最好记录 。
俞斌的“爱心长跑”始于1994年 。 这年3月 , 他第一次看到“希望工程”宣传画上那位失学少女充满渴望与期盼的大眼睛时 , 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 自己少年时辍学的经历历历在目 , 怎么忍心让这些孩子失学呢!他夜不能寐 , 第一时间填写结对救助志愿表 , 参加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 , 与贵州省开阳县立京小学失学半年多的刘章武结成了“对子” 。 当时月工资收入只有300多元的他 , 第一次就汇出了400元助学款 。
贫困山区的孩子生活到底怎么样?这是俞斌始终牵挂的问题 。 1996年暑假 , 他背着一大包衣物踏上了去贵州的列车 。 为了多节省些钱给贫困孩子 , 俞斌不睡卧铺坐硬座 , 整整坐了两天两夜 。 途中 , 饿了 , 就啃自带的干粮;渴了 , 就喝自来水 。 到贵阳后 , 再乘车颠簸了3个多小时 , 负重走了30多里的山路 , 终于在黄昏时分到达了开阳县龙岗镇杨家山村 。
眼前的小山村远比俞斌想象中贫困得多 , 更令他心酸落泪的是 , 刘章武的家已经断炊多日 , 连一碗玉米面糊糊都端不上桌 。 就在这里的立京小学 , 俞斌经历了他这一生中最难忘的升旗仪式 。 校园没有围墙 , 没有操场 , 只有一排破旧的矮平房 。 校长、老师和孩子们早早地在学校列队等候 。 见到俞斌 , 校长从怀里捧出一面五星红旗 , 升到了一根杂木旗杆上 , 没有歌声没有奏乐 , 看着这面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 还有那些孩子们期待的眼神 , 俞斌的心在颤抖、泪在流淌 。 山区师生们给予他的最高礼遇更加坚定了他扶贫助学的决心 。 俞斌临时取消了黄果树旅游计划 , 除了留下回程车费外 , 将身上的1000多元钱全部拿了出来 , 再次和刘章武家庭签订了帮困协议书 , 不仅解决刘章武上学的费用 , 还担负其家中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各种费用 。 一年后 , 刘章武来信感激地说 , 因为得到了俞爷爷的资助 , 家中烟叶、油菜籽丰收 , 并脱贫了 。
远赴他乡送爱心 , 近在身边也温暖 。 苏北泗洪县梅花镇的张都 , 8岁时父亲重病去世 , 母亲改嫁 , 小张都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破草房里 。 小学毕业时 , 张都以全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梅花中学 , 却因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 。 俞斌得知后 , 立即寄去500元钱和衣服等日用品 , 把张都纳入了自己的资助对象 。 2000年 , 张都又以全镇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了泗洪中学 , 然而高达几千元的学费又一次让他陷入了愁苦和迷茫中 。 此时俞斌的妻子因患食道癌刚刚去世不久 , 为给妻子治病 , 家中的积蓄已经花光且负了债 , 此时的俞斌 , 已无力再承担这笔学费了 。 捧着张都的“求助信” , 俞斌虽有犹豫 , 但第二天 , 他还是从亲戚手中借了钱寄给了张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