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宝男”背后总有个“儿宝妈”?( 二 )


3
完成一场“得体的退出”
尹建莉认为 ,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 , 而应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
要减少或防止这种现象 , 首先要正视“分离” 。 尹建莉认为 , 所谓“分离”并不是放弃对孩子的关爱 , 而是调整关爱的方式 。 “成长和分离可以理解为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主次描述 , 成长说的是孩子的变化 , 分离说的是围绕这种变化母亲要做的角色重要性的调整 。 母亲对孩子生活的参与度逐步递减 , 角色范围一点点缩小 , 这样才能给孩子的生活腾挪出空间 。 ”
二是善用“关注” 。 家庭教育中 , 母亲的过度关注是“欲爱之 , 却害之”的典型 。 专家认为 , 关注孩子的关键是把握好度 , 建立有边界感的亲子关系 , 从内心真正认可孩子 , 即便经验和能力不足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 同时 , 作为母亲应予以自身更多关注 。 “给孩子最好的示范是 , 拥有自己的社会角色 。 ”
三是让父母共担教子责任 。 父母需要相互配合 , 防止一方身份缺失 。 当孩子需要完成与母亲的心理分离时 , 父亲角色极其重要的价值就是能够撑开亲子关系 , 如此 , 才能实现稳定和谐的亲子氛围 , 建构起一个健康稳定的家庭三角关系 。
【“妈宝男”背后总有个“儿宝妈”?】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20期 _本文原题:《“妈宝男”背后站了个“儿宝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