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龚虹嘉正式退出海康董事会:花了20年 套现约300亿( 二 )


20世纪90年代,恐怖主义频频成为国际社会焦点,911事件的爆发,更是让国际社会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反恐之路 。国际安防潮起潮涌,安防市场热浪袭来 。
研究机构和事业单位兴起了创收潮 。虽然没在公司干过,但陈宗年、胡扬忠不仅看到数字视频压缩板块的未来市场,也对数字音视频监控系统充满激情,更期望打破当时海外品牌垄断局面 。
2001年,陈宗年和胡扬忠组成的28位工程师团队,离开中电科,在杭州西湖区马塍路的一层简易办公楼里,创立了海康威视 。
成立之初的海康,从事视频压缩板卡的研制及生产,在外界看来,平平无奇 。
要实现市场化经营,他们的第一道关卡是资金 。
大家都知道,为了帮助老同学陈宗年、胡扬忠实现梦想,龚虹嘉为刚成立的海康威视投资了245万,占股49%,成为海康的第二大股东 。
由华科男组成的海康创始团队“三剑客”成立,开始了长达20年的相互陪伴 。
这期间有两件非常戏剧性的故事 。
其一,一开始龚虹嘉并非海康首选,当初海康最先将橄榄枝投向了龚虹嘉的好友兼老乡李竹 。
但当时,海康作为国资控股企业,创始人并不占股,这样的企业会出现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李竹思虑再三,拒绝了海康 。
龚虹嘉与海康也并非一拍即合,很大程度得益于龚虹嘉的“洗脑”成功 。
90年代虽然兴起了创业潮、国企改革潮,但股份制处于探索阶段,国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政策指向,企业实行股份制,更多是从筹资目的出发,较少从企业治理结构考虑 。
因此,当时的海康没有股东概念,他们认为早期投资人更多是出资人,“出些管理费”,不应该按照股权分享利润 。
为了普及分红、股权的理念,龚虹嘉每个月有10天呆在杭州,跟海康强调股东的作用,灌输“孩子18岁之后也应该养父母,股东就是父母”的理念,并最终“洗脑”成功 。
其二,是龚虹嘉参与创立海康不久后,当时在IDG任职的章苏阳找到龚,表示看好海康 。但是当时龚虹嘉手上筹划另一家公司,他将其极力推荐给章苏阳 。最终,章苏阳莫名其妙地错过了海康 。
所以后来章苏阳离开IDG创立火山石资本,龚虹嘉立马成为首期基金的LP 。
龚虹嘉曾对此表示:既是对章投资能力的信任,也是希望为其当年错失海康进行一点补偿 。
海康“出圈”的第二道关卡,是技术 。
除了在关键时刻出钱,龚虹嘉更是当时最新的视频编解码H.264技术的关键人物 。
什么是视频编解码技术?
视频是由一张张图片连接起来形成的动态图像序列,若直接将每张图片的每一个像素点数据都加以存储,未经压缩的视频码流所占用的带宽将不可估量 。
视频编解码的作用,是在摄像头采集画面前后,将图像进行压缩和数字编码,获取更加优化、抗干扰能力强的码流,以用于传输 。本质上,就是用尽可能小的带宽传送高质量的视音频数据 。
从MPEG-1到MPEG-2,从H.263、H.264到H.265(HEVC),以及现在的H.266等一系列标准,都是为了让码流更优化、压缩效率更高、稳定性更强 。
龚虹嘉投资富年科技时,正值H.264标准发布,尽管只是草案,但龚虹嘉基于对安防行业的了解,以及逐渐呈现的巨大需求,对技术异常灵敏的龚虹嘉判定,视频编解码技术,或将能成就一番广阔的天地 。
凭着对H.264的押注,龚虹嘉看中技术潜力股王刚,想拉对方入伙 。
王刚原本想要做能够比肩微软的操作系统,视频编解码研究只是业务爱好 。
面对龚虹嘉的邀约,提出三个“过分”的条件:不坐班;先给一笔让下半辈子衣食无忧的钱,以冲减掉风险;只签一年合同 。
龚虹嘉照单全收,因为凭直觉“这家伙‘有两下子’”,“那我就要跟他做‘有两下子’的事” 。
龚虹嘉对其提出的条件给予充分地满足,更给予充分地信任:对王刚研究的编解码技术,居然不用源程序备份 。
“对待固执而自认为有本事的合作伙伴,如果采取简单的方法肯定会有大的震荡 。”
他告诉王刚:“至少在今天,我比你伟大,如果我们没合作好,你去说我的坏话肯定不会有人听,我说你的坏话就肯定有人听,以后你就很难做事了 。反过来,如果我们做成了一点点事,那你整个人生就改写了 。”
面对龚虹嘉的诚意与激励,王刚埋头家中半年,接下了H.264编解码技术研发的担子,不仅在富年科技工作多年,更是将H.264 编码技术做到了世界前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