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群体何去何从 揭秘食品领域职业打假人的AB面

揭秘食品领域职业打假人的AB面
有人致力打假有人只想牟利更有甚者被人称为骗子
● 食品打假人就像啄木鸟一样——啄木鸟捉虫子 , 首先是为了吃饭 , 而不是做森林卫士 , 但这个行为会间接地有利于社会
● 各地法院对于此类案件的判决不尽相同 , 近三成支持惩罚性赔偿 , 还有七成多不支持 , 区别主要集中在是否可以认定职业打假人为消费者
●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初衷出发 , 结合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趋势 , 辨析以“生活消费需要”和以“非营利目的”作为消费者判断标准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 论证完善消费者概念的必要性
□ 本报见习采访人员 孙天骄
□ 本报采访人员 陈 磊
吴羡最近和一款云吞面“杠上了”——他在某品牌线上店铺买了3085公斤的港式云吞面 , 花费49977元;在鉴定机构检测该批云吞面硅酸钠(俗称水玻璃 , 非食品添加剂)含量严重超标、与商家协商无果之后 , 将商家告上法庭 , 要求十倍赔偿 。
【打假群体何去何从 揭秘食品领域职业打假人的AB面】一审及二审法院以吴羡提供的证据证明力不足、鉴定机构无食品鉴定资质等为由 , 驳回其诉求 。 “我决不放弃!这款云吞面肯定有问题 , 月销量那么大 , 得危害多少人?”吴羡说 。
今年27岁的吴羡是一名食品领域的职业打假人 。 像他这样 , 主动寻找存在问题的食品 , 知假买假进行索赔 , 并以此为业的职业打假人 , 在当下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群体 。
职业打假人如何打假?商家、普通消费者如何看待这种行为?这一群体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 , 《法治日报》采访人员近日走进这一群体 , 深入调查食品领域职业打假人的现状 。
走上职业打假道路
被威胁恫吓太常见
吴羡是经他人提供线索盯上这款云吞面的 。 当收到总重量超3吨的面后 , 他立即找了一家鉴定机构进行检测 , 结果显示这款云吞面硅酸钠含量严重超标 。
为了打假这款云吞面 , 吴羡前后投入了近8万元 , 这让他一时无法接受诉求被法院驳回的结局 , 也让他认识到 , 打假还需要向师傅好好学习 。
他的师傅是打假圈“大神级人物”林杨 , 专打有问题添加剂或有害化学成分的食品 。
7年前 , 林杨因朋友买到问题手机帮其维权而走上职业打假的道路 , 后来他专攻食品领域 , 战绩斐然:一批生产、销售添加有西布曲明(可能增加严重心脑血管风险)的减肥药、添加有西地那非或他达拉非(壮阳药的成分)的保健品商店 , 因其打假而赔偿、被处罚甚至关停 。
在打假圈名气渐大的同时 , 林杨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 “被威胁恫吓、被尾随跟踪 , 我都不敢告诉家人自己在做什么 。 ”他说 , 为了防止被他打过假的商家或厂家上门找麻烦 , 他在自家门口、车里都安装了摄像头 。
在他的打假团队里 , 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女生曾被人拿刀威胁“再来我就弄死你” 。
吴羡也经常收到一些商家的骚扰电话和威胁短信 ,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售卖违法添加有害成分减肥药的商家 , 发来短信称:“我父母重病 , 还有小孩要抚养 , 你现在这样搞我 , 小心我跟你同归于尽 。 ”
斟酌再三 , 吴羡回复他:“首先我并不是要敲诈你 , 我的诉求就是你承认这个商品有问题 , 将这些商品下架 。 你卖有害的减肥药 , 又破坏了多少个家庭?”
经过反复沟通 , 那位商家承认了错误 , 下架有害商品并关闭店铺 。
面对采访人员 , 林杨并不否认 , 自己靠打假获得了一些经济利益 。 “不赚钱的话 , 又有多少人能无私地去做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呢?而且 , 打假成本很高 , 需要做成分检测 , 诉讼周期一般较长 , 很可能大把花钱 , 几个月下来毫无成效 。 ”
采访中 , 林杨的一句话令采访人员印象深刻:“我们打假不单纯为了赚钱 , 否则还不如去卖那些问题食品 , 因为他们成本极低、利润极高 , 而真正受到惩罚的却不多 。 ”
一些打假手段非法
“吃货”抱团牟取私利
25岁的陈东见过职业打假人的另一面 。
当时还在读大学的陈东在网上偶然看到一个“兼职交流群” , 他进群后发现 , 群公告里写着:拜师学艺 , 可以轻松月入5000元 。 没多想 , 陈东直接给群主付了600元学费 , 简单学习之后接到了自己的打假第一单——在某购物网站买了一部翻新手机 , 然后到相关部门投诉 , 商家赔了他1200元 。
陈东告诉采访人员 , 并非所有人学习后都走上职业打假人的道路 , 有些人学习后则通过非法手段打假 , 给职业打假人“抹黑” , 职业打假人将这些人称之为“吃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