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群体何去何从 揭秘食品领域职业打假人的AB面( 二 )


陈东揭露 , “吃货”们往往抱成一团 , 有人在网上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店铺后 , 下单购买商品 , 同时选择仅退款不退货的方式 , 不花分文获取商品 , 留为己用或者转卖获利;如果商家有意见 , 就号召群里的“吃货”们进行集体举报 , 这种情况下 , 商家通常会选择息事宁人 。
采访人员以“打假”为关键词 , 在社交软件上搜索相关群组 , 可以检索出多个号称打假维权、打假学习的群组 。 采访人员以“新人 , 想学习如何打假”为由申请加入几个群组后 , 立刻便有号称职业打假人的账号要求添加好友 。
这些所谓职业打假人的套路基本一致:直截了当明确收徒教人打假需缴纳学费 , 学费最低89元 , 最高988元 。 一旦被质疑收费问题 , 对方立刻甩出几张“商家转账”截图并表示“一单回本” 。
在其中一个打假学习群里 , 一位自称“经验丰富的老打假人”的账号分享了“免费吃粽子”的文档:在某网络平台上搜索“粽子” , 点击销量 , 单笔价格控制在40元以内 , 到货以后熟粽子都是密封包装 , 直接拿刀划开就说漏气了 , 要求退款……
有人称赞正义之举
有人批评牟利捣乱
作为职业打假人的对立面 , 商家是如何看待这一群体的?
说到职业打假人 , 北京市西城区一家副食品店的老板语气中充满了愤怒:“职业打假人就是骗子!他们抓商家小毛病就是为了获利 , 我们开个小店本来就挺不容易的 , 还总有这样一群人来跟你捣乱 , 这么做买卖能踏实吗?”
而当采访人员提出 , 职业打假人发现了其店里哪些食品质量或安全问题时 , 这位店主以不方便说为由拒绝回复 。
柴娜曾开了一家网络店铺 , 主要销售进口食品 。 今年3月 , 陆续有位于上海的用户在店里购买大量商品 。 她本以为是大生意 , 结果却收到了来自上海法院的开庭通知 。
“我这才知道那几个单子背后都是职业打假人 。 他们收到货后 , 以进口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为由起诉到法院 , 要求十倍赔偿 。 ”柴娜说 , 刚开始 , 她试图沟通 , 但对方拒绝协商直接说“法院见吧” 。
无奈之下 , 柴娜下架了店里的所有商品 , 关闭店铺 。 在她看来 , 官司难打 。 “我即使胜诉了 , 他们也没什么大损失 , 而我还要承担去上海的路费、住宿费等 。 如果败诉 , 赔偿之大不敢想象 。 ”
充满怨言的商家不在少数 。 9月4日 , 采访人员在微博搜索关键词“打假人” , 点击实时微博发现 , 最新发布的10条相关微博中 , 有7条都在吐槽打假人群体 。 其中 , 微博网友@白痴笑西疯发文称:“一个打假人为了坑钱的投诉 , 害得多少电商人不眠不休 。 ”
在知名职业打假人王海的微博账号中 , 其精选微博第一条发布于2019年10月10日 , 有大量转发和评论 , 支持和质疑的声音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 。
微博网友@YK哥哥2009称:“职业打假人的集体沉默 , 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退步和悲哀 。 多一些王海 , 就少一些伤害 。 王海加油 , 我们挺你!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王海站出来 。 ”
而另一位微博网友@曾经的青春2015则称:“职业打假就是敲诈勒索吧 , 只会带动社会上的地痞流氓敲诈超市和电商企业 , 扰乱社会治安 , 假打假真敲诈 。 ”
北京中凯(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杜鹏在打假圈颇有名气 , 经手过多起打假起诉案例 。 在他看来 , 食品打假人这个群体不用人为拔高 , 但也不应污名化 。 食品打假人就像啄木鸟一样——啄木鸟捉虫子 , 首先是为了吃饭 , 而不是做森林卫士 , 但这个行为会间接地有利于社会 。
“的确 , 从主观上看 , 或许食品打假人的主要动机不是净化市场 , 而是为了赚钱 。 但如果一提到赚钱 , 大家就嗤之以鼻 , 称其为‘以恶制恶’ , 过分拉高对职业打假人的道德要求 , 何尝不是对不良经营者的纵容?”杜鹏说 。
地位处于模糊状态
打假群体何去何从
职业打假人到底算不算消费者 , 受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保护?
采访人员近日就职业打假人的主体地位、相关执法情况等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函采访 , 截至发稿前未得到回复 。
据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介绍 , 多年前公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送审稿)规定 , “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 其权益受本条例保护 。 但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牟利为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 , 不适用本条例” 。 目前 , 该条例尚未出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