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连续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高职|连续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近两年来 , 高职一直在扩招 , 生源结构更加复杂 , 学习者的学习意愿、文化程度、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等皆存较大差异 , 如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社会担忧的问题 。 高职扩招及毛入学率的提高不应该以降低生源质量为代价 , 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 , 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 盘活存量教育资源 , 敦促院校按扩招后生师比 , 加大“双师型”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保障高职有质量扩招的关键在于培养过程 , 突出“因材施教”的主题 ,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 ,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 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
(一)建立“职教高考”体系 , 探索分类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起 , 就被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差生教育” , 是普通教育的补充 。 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一直作为专科层次排在本科招生顺序之后 , 因此不可避免地将人才选拔变成筛选实现社会分层的工具 , 造成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由普通教育的落榜生承包 , 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 。 当前由产业转型升级而导致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需求矛盾愈加突出 , “百万扩招”后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需要职业教育探索多元化的考试招生形式 , 建立分类培养体制 。
《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高职招生录取方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 采取不同的报名方式和考试安排 , 可在高考前 , 也可在高考后 , 分秋季和春季两期入学 , 并且应做好高职扩招的补报名工作 , 根据考试招生时间安排确定新生入学时间 。 招生制度上 ,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 , 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构建职教高考制度的新时期 , 职教高考制度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新生的制度 , 主要采用“文化素质考试+职业技能测评”的形式 , 并且形式灵活变通 , 诸如注册、面试选拔、综合评价、申请考核等 , 是具有类型教育特点的职业教育基本制度 。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按照系统性、科学性的改革总要求 , 围绕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和打造类型教育总目标 , 统筹现有普通高考制度、职教考试招生制度的实际 。 可以依据应届、非应届、就业、无工作经验等制定分类培养方案 , 提供多元化课程 , 创新弹性管理模式 , 畅通职业教育体系升学路径 , 拓宽职业教育体系招生渠道;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企业、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新生招录工作 , 满足生源多样化学习需求;借鉴他国经验 , 建设中国特色的职教高考制度;坚持分列招生计划、分类考试评价、分别选拔录取、多样化入学方式的总体招生思路 ,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二)坚持“聘引并进”“边引边培” , 打造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高效推进的前提条件 , “百万扩招”背景下 , 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 ,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更加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双师型”师资力量等内涵建设 。 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资源配置模式和资源调节机制 , 除了申请增大国家财政投入外 , 还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投资融资模式 , 破解高等职业教育投资融资经费总量不足、构成不合理等问题 。 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优势 , 善于利用企业资源 , 通过给予企业一定的人才回馈 , 吸引投资、赞助 , 提高基本教学资源基数 , 为高职的高质量发展争取源源不断的经费支持 。
针对当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 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结构性等问题 , 高职院校应着力建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认定、聘请、培养和评价体系和机制 。 首先坚持“聘引并进” , 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公开招聘、按需设岗 , 落实聘引计划 , 灵活设置高职教师准入门槛 , 对非科班出身但掌握熟练专业技能的“土专家”予以重视 , 解决以往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很难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的痛点 , 优化双师队伍结构 。 其次要坚持“边引边培” , “聘引”不是最终目的 ,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 更应强调教师“职教”和“执教”能力的提升 。 高职院校应利用好校企合作的资源 , 送教师“下企业” 。 教师到企业与工人师傅一起工作、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探讨钻研 , 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具体的岗位要求 , 不仅对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有益 , 对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也具有重要作用 。 另外 , 高职院校还可以“搭平台” , 与行业、企业联合 , 共建产教融合教师培养中心 , 为高职教师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 提高专业素质搭建新的平台 , 有效激励双师型教师参与教师企业顶岗实习、参加企业专业岗位资质认证培训 , 培养校企双方认可、含金量高的工匠之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