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破圈”,文旅市场如何“接招”

最美人间四月天 , 正是赏花好时节 。 走出家门 , 和美好的春色约个会、合张影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 如果稍加留意会发现 , 如今各大景区里 , 身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愈发常见 , 有人形容 , 赏花季成了汉服出游季 。 其实 , 不只在春天 , 近年来 , 汉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 或云鬓轻挽、裙裾飘飞 , 或娉娉袅袅、仙气飘飘 , 或高冠环佩、风度翩翩……这些身着古装置身花海、竹林、古建等风景里的年轻人 , 成为一道靓丽的“流动”风景线 。
在上海某科技公司担任市场经理的陈影 , 是这道风景里的一员 。 在成为风景的同时 , 陈影和众多汉服爱好者为景区贡献的门票 , 成为旅游市场一个增长点 。 许多景区也敏锐地捕捉到古装流行、古风“破圈”这一现象 , 打造诸多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项目 , 以期撬动文旅市场更大的增长空间 。
“有些景区做得不错 , 但相对来说 , 目前做得很好的景区还不够多 , 好多是拿汉服作为营销噱头 , 或只是举办一些简单的入门级活动 。 ”陈影说 。 显然 , 古风“破圈” , 文旅市场要“接好招” ,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穿上汉服赴一场穿越时空的约会
旅游市场迎来“古风”增长点
故事:痴迷汉服已十年有余的陈影 , 第一次和汉服“相遇” , 就是在景区里 。 “2007年时还在北京读大学 , 有次去景区玩 , 有个穿着汉服的‘小哥哥’从身边走过 , 觉得很震撼 。 第一次在现实中看到有人把汉服穿在身上 , 印象深刻 。 ”陈影记得 , 2008年春天 , 她在北京玉渊潭公园赏花时 , 看到几位穿着汉服曲裾的“小姐姐”在明媚的春色里尤其好看 。
2011年 , 陈影来到上海工作 , 经济日渐独立的她开始购买汉服并时常外出穿着 。 如今 , 对汉服颇有研究的她经常身着不同制式的汉服去不同的景区拍照 。 上海南翔古猗园、无锡惠山古镇、无锡蠡园等地都留下过她的“打卡”身影 。 “把自己美好的样子留在照片里 , 无论是拍照的时候 , 还是后续回味 , 都是很让人开心的一件事 。 ”在陈影看来 , 穿上汉服置身景区 , 尤其是园林、寺庙、城墙等古风景区 , 服装、装扮和场景融为一体 , 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 古风的照片后期再配上古诗词 , 意境就更美了 。 “如果穿现代服饰去拍照 , 后期配上古诗词会有种穿帮的感觉 , 和穿古装的自然感是完全不同的 。 ”陈影说 , 现在欣赏汉服、喜欢汉服的人越来越多 , 汉服已不再是小圈层文化 。
走在各个景区里 , 可以明显感受到和陈影有同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 。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 2020年 , 我国汉服爱好者的数量规模同比增长45% , 达516.3万人 , 与此相对应的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同比增长40.7% , 达63.6亿元 。 据预测 , 2021年 , 汉服爱好者规模预计将达689.4万人 , 市场销售规模预计将突破百亿元 。
即便不是和陈影一样的汉服爱好者 , 对汉服并不了解但被汉服“美貌”折服的普通消费者也不在少数 , 庞大的汉服销售市场就是证明 。 毫无疑问 , 这些购买并乐于外出展示汉服之美的人将撬动旅游市场的发展 。 “我对汉服没什么研究 , 就觉得穿上好看 , 孩子穿上汉服也特别可爱 。 周末天气好的话我就给我俩都打扮上 , 带她去故宫、颐和园、园博园还有景色好的公园拍照 。 ”家有五岁萌娃、住在北京的李莲说 。
马蜂窝旅游数据显示 , 横店、锦里、西塘等目的地及故宫博物院、四川青城山、无锡鼋头渚等景点 , 都是众多汉服爱好者的“打卡地” 。 “这些喜好古风的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汉服旅拍经验 , 包括如何采光、如何取景等众多‘干货’ , 平日里也有很多游客会带上汉服前往目的地‘打卡’ 。 ”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告诉采访人员 。
中国有礼仪之大 , 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 谓之华 。 在业内人士、奇创旅游集团文旅营销策划事业部策划总监栾竹轩看来 , 以汉服为主的古风“破圈” , 带动旅游市场发展 , 是文旅融合下的必然趋势 , 更是国人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体现 。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上国 , 以前旅游要素集中在‘食住行游购娱’上 , 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衣’ 。 汉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 可以说是游客与旅游场景之间的情感介质 , 不仅能增强旅游的仪式感 , 更能带来更具深度和高度的情感体验 。 ”栾竹轩说 。
从“打卡式”旅游到沉浸式体验
景点“花式”创新增强游客黏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