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_原题为 每经专访城市场景理论提出者丹尼尔?西尔:场景营城 , 是一种城市发展哲学
每经采访人员:杨弃非 每经编辑:杨欢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每经采访人员 张建 摄(资料图)
是什么推动了城市发展?
20世纪90年代 , 一场试验在西班牙小城毕尔巴鄂展开 。 过去赖以发展的钢铁、造船业衰退带来的衰败场面 , 因一座美术馆的进驻而彻底改观——1997年 , 闻名世界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开门迎客 , 不仅带来数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 还让小镇重获生机 。 媒体称其为“毕尔巴鄂效应” 。
数年前 , 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副教授丹尼尔?亚伦?西尔(Daniel Aaron Silver)再度回顾了这段城市传奇 。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 , 毕尔巴鄂之后 , 不少城市效仿其建造博物馆、甚至带动了一种风潮 。 然而 , 在这些期望城市新一轮发展的后继者中 , 如愿者寥寥 。
文章图片
丹尼尔?亚伦?西尔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显然 , 并不是建筑 , 而是小到其周围发生的活动、大到与城市独特历史的有机融合 , 带来了成功 , 多个层次的有效互动形成了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 ”西尔与同僚将此定义为“场景”(Scenescape)的力量 。
在他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Terry Nichols Clark)合著的《场景》一书中 , 场景有着非常宽的概念外延 。 它可能代表某种共同兴趣、某个特定地点、或是某个场所具有的美学意义 。 但归根结底 , 它是一种摆脱孤立 , 整体性、关联式的思维方式 。
场景意味着叠加 , 但又不仅仅是单纯相加 。 换句话说 , 场景强调的是人 , 是城市的各项功能在空间和个体生命互相交叠中的重新定位 。
在人本城市价值愈加突出的当下 , 场景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 一个最新的例子是 , 成都已在两年前率先拉起“场景营城”的探索之路 。 今年3月 , 成都对外宣布 , 将在今年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 , 期望通过打造新场景构筑城市发展的新机会 。 如今 , 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
8月20日 , 场景汇“东部新区?遇见未来”——2020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成都东部新区专场活动即将举行 。 本次发布会将以“新场景+新产品”互动路演的形式 , 展现成都东部新区多元丰富的城市机遇供给 , 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东部新区建设中的应用推广 , 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
不再需要场所 , 而需要场景
上世纪末“无地点性”的论调一度在学界风行 。 面对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时代 , 人们不必要在特定的场所工作 , 且更加分散地居住 , 高密度集中式的活动及交流的方式是否会淡出视线?场所是否将不再重要?
事实是 , 历史走到今天 , “地点”以另一种方式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 对地点的关注正迎来一波新的高潮 。
早在2000年出版的《新地理》中 , 城市研究学者乔尔?科特金就曾指出 , 技术变革可能只是对不同城市或城市不同区域的发展机会重新洗牌 。
而此轮洗牌不仅仅与经济、技术本身相关 。 西尔发现 , 那些受互联网影响最重的个体 , 从过去被工作场所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 有了更大的居住地选择权 , 让他们能够更关心居住环境 。 一系列关于“生活方式”的讨论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 能否提升生活品质 , 关系到城市能有多大的价值 。
“他们不再需要工作场所 , 而需要场景 。 场景成为了更加重要的因素 , 它打造了一种人们工作和生活所向往的环境 。 ”西尔分析道 。
场景是一种再定义后的地点 。 在新的概念下 , 场所之前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要素重要性下降 , 而与家庭、舒适物设施等的联系则更加重要 。 基于此 , 场所本身、而非场所中的事物 , 成为一种新兴的生产力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江苏龙网】网址:/a/2021/0326/lmkd0Q94404142020.html
标题:西尔|每经专访城市场景理论提出者丹尼尔?西尔:场景营城,是一种城市发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