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10000小时定律”吗?那是个伪命题


你相信“10000小时定律”吗?那是个伪命题
本文插图
网上有句名言:以你的努力程度之低 , 根本轮不上拼天赋 。
很多人看过之后深有感触 , 于是奋发图强 , 没日没夜地加班学习 , 大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思 ,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并没啥用!工作还是不见起色 , 生活还是捉襟见肘 , 所谓的梦想依然可望不可即 。
于是网上又出现另一句话: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呜呼哀哉!不努力没希望 , 努力也希望不大 , 这可叫我等打工人如何是好?凭什么有的人努力几个月就能大变样 , 轮到我努力几年也无济于事?
面对这种情况 , 我们很容易把原因归结为天赋 。
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 不就又回到开篇的那句话“以你的努力程度之低 , 根本轮不上拼天赋”了吗?那么 , 是不是我们的努力程度还不够 , 没有凑够10000小时呢?
当然不 , 因为“10000小时定律”其实是个伪命题 。

你相信“10000小时定律”吗?那是个伪命题
本文插图
10000小时定律的提出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 其实是个有着采访人员身份的畅销书作家 , 并非严谨的科学家 。 自从2008年其在新书《异类》中提出10000小时定律后 , 就一直被学界诟病既不严谨也不科学 , 误导了无数吃瓜群众 。
后来心理学家安格斯·艾里克森实在“气不过” , 干脆根据自己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出版《刻意练习》一书 。 不仅有力驳斥了10000小时定律 , 更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怎么努力都难见成效 。
艾里克森教授认为 , 那些看起来很轻松就能获得成就的人 , 在学习和工作中能调用更大容量的工作记忆 , 这让他们看起来比别人更聪明 , 更容易获得成就 。
他又进一步阐释道:这种工作记忆可以通过一定的练习进行激活 , 通过一定难度的重复练习 , 在每次练习中收到反馈 , 进而一步步让自己脱胎换骨 。
这一理论便是:刻意练习
相较10000小时定律 , 刻意练习理论更具严谨性科学性 , 以及实操性 。 甚至应用刻意练习理论 , 大多数人都能从普通跃迁至优秀 , 乃至于卓越!

你相信“10000小时定律”吗?那是个伪命题
本文插图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刻意练习 , 又该怎样应用这个理论呢?今天就跟你好好聊聊:
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核心是相信大脑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 而且卓越的技能水平能够逐渐训练出来的 。
训练的关键是按顺序完成一系列分阶段小任务 , 这些任务必须是你正好不会做 , 但是又正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 , 这个范围在教育学里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