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3天炒菜机器人,我报名了烹饪课( 三 )


更重要的是 , 因为预制了程序在里面 , 炒菜机器人能够把菜炒熟、炒美味的前提是 , 人们需要按照菜谱上面的食材重量配菜 , 切莫随心所欲 。 “差不多就行了”在炒菜机器人这里绝对行不通 。
很多厨房老手在做饭的时候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 火大了就加点水 , 汁多了就转大火收 , 不好熟的食材加盖多闷一会 , 咸了加点醋 , 甜了加点盐 , 一番尝试和补救 , 总能对付出一桌好菜 。
然而炒菜机器人可只会按程序走 , 标准化是它唯一的追求 , 不给人们转圜调试的空间 , 对与错在投入食材的刹那间就已经命定 。
只图方便——我的菜失去灵魂了
炒菜机器人确实解决了“满面红光、热火朝天”的问题 , 然而“满面红光、热火朝天”有多重的含义 , 并非只是人们避之不及的不适感 , 它也意味着一种热闹的气氛 , 一种烟火气和生活的质感 。
人工炒制菜肴中的“锅气”和人们对其投入的“情感” , 并非玄之又玄 , 老道的食客总是能尝出其中的奥妙 。
炒菜机器人对便捷的追求 , 让“厨艺”的概念消失了 , 毕竟只打了个下手 , 很难再宣称这是我“做”的菜 , 连发朋友圈显摆都觉得底气不足了 。
更重要的是 , “厨艺”的消失 , 带走了个性和创意 。 除了作为各家独门绝技的私房菜 , 历史上很多菜肴的发明都源于突发奇想 。
例如关于热干面的发明 , 早期并无过油面拌芝麻酱的做法 , 相传一次意外使碱面与芝麻油相遇 , 面摊主意外经过香油铺子时灵机一动 , 芝麻酱与过油的碱面又相遇了 , 成就了一段早餐伴侣佳话 。
人们对多元、美味菜肴的追求 , 以及中国本身复杂且厚重的烹饪文化 , 都使人们对炒菜这件事抱有远多于果腹糊口的需求 , 似乎炒菜这件事太高级 , 只有人类才能做好 。

用了3天炒菜机器人,我报名了烹饪课
本文插图
为什么厨房小家电看起来总有点“鸡肋”?
厨房小家电总是凭借着精巧的设计和科技感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 贩卖着一种便捷、品质、惬意的生活方式 。 然而很多网红厨房小家电 , 用不过几日便成为了摆设或遭到闲鱼伺候 , 缘何?
生活并不一定会因为消费某物而变得更好 , 被贩卖的生活方式 , 购买≠拥有 。
就像早餐机 , 它的鸡肋在于 , 被“多睡几分钟”和“手忙脚乱出门赶车”交替袭击的年轻人 , 恐怕根本没有早晨 , 甚至都没有早餐 。
不过好在早餐机早餐指望不上 , 周末倒是可以不辞辛苦不计时间做个热压吐司下午茶 , 最不济它还有颜值撑着 , 美貌多少能治愈一些不如意 。
科技产品可能解决了一个痛点 , 但它会提醒人们 , 还有更多的痛点待解决 , 方便并不会立即到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