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副教授刘晓与合作者研究揭示中国汉族人群皮肤微生态宏基因组特征 , 为进一步探索皮肤微生物功能和利用皮肤微生物改善皮肤状态提供了理论基础 。 本项成果以“人类皮肤菌群抗生素基因组和两种皮肤型的表征”为题 , 本周在线发表于微生物学权威期刊《微生物组学》 。
文章插图
皮肤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 栖息着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和病毒 , 这些微生物的集合被称为皮肤微生物组或皮肤菌群 , 对于维持宿主皮肤稳态和正常皮肤屏障功能有重要作用 , 菌群失调可引起一系列皮肤疾病 。 此前的皮肤菌群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高加索人群 , 针对亚洲人群的皮肤菌群研究仍较少 , 尤其缺乏宏基因组学研究 。
研究团队首次对中国汉族人群的皮肤菌群进行了大样本研究 , 对约300个健康个体的面部(额头、鼻旁、面颊)共计822个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 , 结合来自HMP公开数据的15名北美健康个体20余个部位共计538个宏基因组测序样本 , 建立了首个跨人群的人类皮肤微生物组基因集(iHSMGC) 。
iHSMGC包含10,930,638个基因 , 相比于北美人群 , 团队鉴定出4,879,024个新基因 。 基因集不仅为后期皮肤宏基因组研究的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工具 , 也极大拓宽了对皮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认知 。 有趣的是 , 基因丰度最高的基因富集于辅助因子和维生素的生物合成 , 这不仅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生存至关重要 , 亦与皮肤健康紧密相关 。 此外 , 基因集中可见依克多因(Ectoin)等已应用于美白抗衰的生物活性分子 , 提示皮肤微生物组基因集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巨大宝藏 。
该项研究首次展示了健康中国人群皮肤微生物组的耐药抗性组 , 发现正常皮肤共生菌如多种葡萄球菌是体内重要的耐药基因仓库 。 整体而言 , 中国人群的耐药基因数量显著高于北美人群 , 但在两种人群中均发现极低丰度的多重耐药超级细菌 。
研究者还首次报道了皮肤微生物在中国人群的群体水平亦存在2种稳定的群落组成模式 , 分别是以奥斯陆莫拉菌为主导的M型皮肤 , 和以痤疮丙酸杆菌为主导的C型皮肤 。 两种皮肤型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网络特征 , 皮肤型内部的微生物之间呈正相关 , 与外部微生物呈负相关 。 C型皮肤水分油脂含量高 , 年轻人居多;而M型皮肤水分油脂含量偏低 , 肤色暗沉偏黄 , 老年人居多 。 基于皮肤型的这一新式分型将大大简化微生物个体差异性的评估 , 方便人们抓住核心模块的主要差异特征 , 进而实现潜在的个性化诊断和精准干预 。
文/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 雷嘉
【皮肤微生物|清华团队研究揭示汉族人群皮肤微生物组特征】编辑/高艳
推荐阅读
- 杨振宁|清华大学辟谣:杨振宁逝世系谣言
- 杨振宁|清华大学:“物理学家杨振宁近日逝世”系谣言,先生身体健康
- 杨振宁|清华辟谣杨振宁去世消息
- 杨振宁|杨振宁教授去世?清华大学已辟谣:先生当前身体健康
- 细胞|科学家用人类皮肤细胞制成活的、完整的早期胚胎模型
- 美国_军事|那个帮美国破解北斗卫星的清华才女高杏欣,13年过去了,近况如何
- 癌症|不是皮肤病,而是癌症信号?无论男女,当心皮肤这3种异常表现
- covid-19|无创皮肤拭子样本足以快速检测出COVID-19
- 它是“穷人的阿胶”,三天吃一次,皮肤白里透红,连腮红都省了!
- 鼻子|过去的鼻子、喉咙都白被捅了?研究发现皮肤拭子即可检测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