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采访人员 徐莉莎
3月3日 , 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消息 ,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物院研究员、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原副所长周毓麟因病医治无效 , 于2021年3月2日23时27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 , 享年98岁 。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据公开资料显示 , 周毓麟出生于1923年 , 上海人 , 曾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委员 , 以及中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等职 。
他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中早期数学研究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 , 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领域 , 他是我国早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 获得了系统的杰出成果;基于科学计算实践 , 他建立了离散泛函分析的方法和理论 。 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 , 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各一项 , 获得华罗庚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特别奖等奖项 。 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
服务国家建设 , 他放弃小有成就的拓扑学
【数学|巨星陨落!数学家周毓麟院士在京逝世】1923年2月12日 , 周毓麟出生于上海一个小业主家庭 , 高中时就对数学表现出浓厚兴趣 。 1945年毕业于大同大学数学系 。 1946年11月进入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 , 跟随陈省身先生学习拓扑学 。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 , 因研究“判断多维空间的双曲面可定向问题”而崭露头角 。
解放前夕 , 陈省身先生想带他离开大陆到美国留学 , 周毓麟谢绝了恩师的安排 , 于1949年9月30日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职 , 他在段学复先生和华罗庚先生的鼓励下继续从事拓扑学研究 , 很快就在《数学学报》上独立发表同伦群研究论文 。 1952年院系调整后 , 他被安排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任教 。
1954年周毓麟被国家委派赴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 。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 , 他毅然放弃已小有所成的拓扑学 , 改换专业 , 学习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
在莫斯科大学 , 他师从著名数学家奥列依尼克 , 研究非线性抛物型方程的第二边值问题 。 他巧妙地运用拓扑学不动点定理研究整体解的存在性 , 和导师合作研究的成果公开发表 , 就是著名的渗流方程的论文 , 被公认为是具有开创性的经典性工作 , 作为重要研究成果收入1957年出版的《苏联数学四十年·偏微分方程》 , 一直被不断引用 。
1957年2月 , 周毓麟在莫斯科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 当年夏天 , 他获得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后 , 回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工作 。 他在北京大学开设偏微分方程专门化学习班 。 当时 , 非线性椭圆型和抛物型方程是国际上最前沿的领域 , 在国内则是全新领域 。
周毓麟从苏联带回了对非线性椭圆型方程和抛物型方程的最新认识 , 他带着学生们广泛阅读文献、追根究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 专门化学习班很快成为国内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研究的著名群体 , 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人才 。 由周毓麟和弟子们编写的讲义《非线性椭圆型方程与非线性抛物型方程理论选讲》 , 体现了当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最现代的思想 , 标志着中国的数学家在1959年已经将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研究发展到了世界一流的高度 。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
献身核武器研究 , 倾力大型科学计算
1960年 , 党中央在全国各大学和研究机构选调人才参加中国的原子弹研制 , 5月 , 周毓麟奉调参加核武器理论研究 , 进入二机部九所理论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前身) , 任理论部副主任 。
周毓麟是研究所早期数学工作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之一 。 在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突破的“九次计算”中 , 他带领科研人员 , 着力解决原子弹爆轰过程的一维精确计算问题 。 他通过调研 , 选定冯·诺依曼方法 , 在流体力学方程组中增加一个人为黏性项 , 将冲击波的间断面变成有限宽度的连续区 , 在该区域内方程变成抛物型 , 解决了计算问题 。
1961年底 , 他指导科研人员完成了内爆动力学过程一维总体计算程序的编制并正式提供使用 。
1962年起 , 周毓麟又先后组织开展了关于断裂、爆轰波、点爆炸等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和编程工作 。
原子弹突破后 , 他在氢弹研制工作中领导了二维流体力学方程计算方法的研究 , 在当时机器内容容量小、速度低的条件下 , 取得了一些定性的结果 , 他带领科研人员设计编制的某些二维程序使用了近20年 。
从1960年到1980年 ,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 , 周毓麟一直主管核武器数值模拟和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 该领域涉及数学、物理与力学等学科的交叉以及基础与应用的结合 , 深刻体现了研究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集体性 。 他在研究队伍的组织、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值方法的设计以及解决应用中大量数学问题 , 包括系列计算程序的研制与成功应用等方面 , 做出了众多重要贡献 。 1960年到1961年间 , 他在所内开设讲座 , 讲稿汇编成《一维非定常流体力学》 , 于1990年出版(科学出版社) 。
另外 , 他在长期从事大规模科学计算的基础上 , 对大型计算机设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 他研究了计算机字长与舍入误差的关系 , 建立了相应的概率模型;研究了网络平均短程与网络乘积问题 , 对复杂计算机的网络设计及其优化问题做出了贡献 。
他和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秦元勋、江泽培、何桂莲等科学家密切合作 , 协同攻关 , 被称为理论部八大主任 。
1982年 , 作为项目《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的主要完成者之一 , 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五) 。 1985年 , 因《原子弹的突破与武器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排名第十七) 。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
重回基础研究领域 , 以理论研究提升应用研究
改革开放后 , 周毓麟结合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实际情况 , 又重新回到基础研究领域 , 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数学研究 。 他在人生迈入60岁之际开始了对非线性发展方程及其差分方法的研究 , 创造性地开辟了多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 建立了离散泛函分析的方法和理论 , 并成功地运用于非线性发展方程差分方法 ,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系统理论 。 这一时期 , 他的研究成果喷涌而出 , 从1980年到2003年 , 他与合作者发表论文共130余篇 , 丰硕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他雄厚的理论基础与丰沛的研究激情 。
在这一时期 , 他还大力倡导九所学术交流和开办研究生教育 , 解决核武器理论研究人才队伍的稳定问题 , 为研究所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
1978年 , 他还和冯康先生一起推动建立中国计算数学学会 , 并担任计算数学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等职 , 促进了国内计算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
在70多年的数学生涯中 , 周毓麟曾三次转变研究方向 , 每一次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 1954年 , 为学习对国家更有用的微分方程 , 他放弃了已小有成就的拓扑学研究;1960年 , 当国家征调他去参加核武器理论研究时 , 他又毫不犹豫地离开了自己一手开创的中国偏微分方程研究与教学中心;当国家改革开放后 , 他又回到基础研究领域 , 着力以理论研究提升应用研究 。
他驰骋在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拓扑学、偏微分方程、计算数学、计算流体力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 。 他总是本着一个基本理念:数学源于实际 , 数学研究应基于实际 , 并提升为数学方法和理论 , 回归指导实际 。 这个基本理念成就了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特点 , 使得他区别于同期其他数学家 , 成为国内少有的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都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家 。
周毓麟的一生 , 对成就和荣誉都抱有一种特别的冷静 , 他推崇诚恳地工作、诚实地生活 , 从不以专业领域的大师自居 , 更没有门派之见 , 他从不曾禁锢自己的脚步和眼光 , 年届九十高龄 , 还依然持续关注我国的核武器数值模拟 , 持续关注计算数学学科发展 。
2021年初 , 周毓麟因病住进北医三院 , 3月2日23时27分 , 病重医治无效 , 辞别人世 , 享年98岁 。
推荐阅读
- 数学|【2021年阿贝尔奖获得者】LászlóLovász 传记
- 许晨阳|北大数学天才许晨阳,获我国100万美元奖金,却留三条理由去美国
- 顾方舟|全国悲痛!巨星陨落,他是14亿国人都该致谢的救星!
- 数学|百年纽结问题迎来突破
- 伯恩哈德·黎曼|羞怯的数学家黎曼,有着太阳一样辉耀的心
- 小行星|痛悼!又一巨星离去,有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 数学|徐一鸿:数学在基础物理中的有效性——威格纳之后三十年
- 周毓麟|巨星陨落!两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周毓麟逝世
- 周毓麟|为祖国的需要三次改变研究方向 追忆这位从上海弄堂成长的数学家
- 丘成桐|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自传上市:“在哈佛,丘成桐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