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写错给皇上的文件,为保面子竟吞下纸团销毁证据

金庸的《鹿鼎记》里,叙韦小宝回扬州办事,听闻吴三桂举兵造反,叫师爷诵读解说朝廷斥责吴三桂的诏书。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以及天地会的李力世等在侧旁听,均想:“圣旨中只说皇帝待他好到不能再好,斥责吴三桂忘恩负义,不提半句满汉之分,也不提他如何杀害明朝王室,可十分高明,好让天下都觉吴三桂造反是大大的不该。”
这一道诏书,历史上称作《宣谕云贵等处官民敕》,实际作者是当时翰林院的掌院学士熊赐履。正是他引导康熙帝躬行儒学,集中解决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后来又被选中辅导皇太子,可见康熙帝对他的器重之深。他的《澡修堂集》里,有一首诗曰:“存诚主敬工夫大,列圣相传只此难。何物老伧堪受此,衔恩出直泪阑干。”就是康熙帝赐予他一副对联,圣恩浩荡,让他这个“老伧”感动得涕泪交流,因此而作了这首诗的。
按说“老伧”之谓,乃是南方人的脏话,比如章炳麟的《新方言》就解释道:“今自镇江而下,浙闽沿海之地,无赖相呼曰老伧。”熊赐履是湖北孝感人,此前一度蛰居江宁。江宁是南京的旧称,和镇江离得很近。他以“老伧”自居,那就好比是北方人骂“老王八蛋”,非但不文雅,兼且不自重。
一个人要感谢圣恩,无论如何谦卑,总不至如此自辱。熊赐履却是当真做过一件缺德事,结果被人揭发,弄到革职出京,因之自称“老伧”倒是不算苛责。
帝师写错给皇上的文件,为保面子竟吞下纸团销毁证据
文章插图
熊赐履
忠肝义胆 帝王之师
熊赐履是崇祯八年(1635年)生人,父亲熊祚延是明末秀才。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横扫湖北,熊祚延组织团练反抗,被流寇所杀。熊赐履没了父亲,全靠母亲拉扯大。他闭门苦读,顺治十五年(1658年)高中进士,光耀门楣,康熙四年(1665年)升任内翰林弘文院侍读。
清朝当时没有设立内阁,而是分立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简称内三院,后来又把翰林院合并进来,分别称作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和内翰林弘文院。内翰林弘文院的职责是议论古今政治得失,给皇帝和皇子讲课。熊赐履推崇理学,曾著《闲道录》抨击王阳明的学说,提倡“明善”“主敬”等宋儒观点,思想上比较复古,所以又有人批评他是反动理学家。
是否反动,无关宏旨,且不去管他。但是宋儒的忠义精神,确实影响了熊赐履,使他面对看不惯的事情,可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不畏惧权势。正是《闲道录》完稿那年——康熙六年,他大胆上奏:“王道必以正心为本。”批评鳌拜等四大辅臣的做法是祸国殃民,破坏社会稳定,进而指出要依靠儒学,使满汉团结。鳌拜厌恶他妄言朝政,要治他的罪,康熙帝却非常欣赏他的意见,表示:“彼自陈国家事,何豫汝等耶?”硬是将他给保了下来。
鳌拜集团覆灭后,熊赐履升任内翰林国史院学士。内翰林国史院的职责是撰拟表章、编纂皇帝的言行实录,这就使他和皇帝的关系更近了。康熙九年八月,内三院被并作内阁,又重新拆出翰林院,由熊赐履担任掌院学士。这以后的几年里,熊赐履深知皇帝年幼,尚可塑造,因此竭力讲学,千方百计给皇帝灌输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帝师写错给皇上的文件,为保面子竟吞下纸团销毁证据
文章插图
康熙皇帝
康熙十二年,朝廷决计撤藩,熊赐履积极辅佐皇帝平叛,韦小宝听到的那篇《宣谕云贵等处官民敕》就是他所拟的。敕文要求老百姓各按职业,并不株连,有能擒斩吴三桂者则予以重赏,有率众来降者则论功叙录,从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吴三桂的势力。康熙十四年,以熊赐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升他做了武英殿大学士,官居正一品。
误拟票签 五内俱焚
其实撤藩之前,熊赐履持的是反对意见。他知道历史规律,撤藩则三藩皆反。但是皇帝坚决撤藩,儒家的忠君爱国之念,激发了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义无反顾,支持皇帝。这是儒家精神中追求道德完美的一面使然。


推荐阅读